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焦点图新闻>>正文内容

社会痛点下的智慧与担当

北京市朝阳区社不忘初心重塑社区居民服务体系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华严北里小区60多岁的张阿姨,每天都推着两岁的孙子,步行10分钟,到华严里小区的向融老年社区服务中心看望90多岁的父亲。没事的时候,张阿姨一天会去两三趟。她总是对向融老年中心的工作人员道谢:“你们太辛苦了,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已步入老年的张阿姨,经常自诩为“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同时照顾好年幼的孙子和年迈的父亲,是她最大的烦心事儿。自从今年初,朝阳区供销合作社在改造后的华严里小区网点引进了向融老年中心后,张阿姨第一时间让张爷爷住了进去,最大的烦心事儿迎刃而解。

  在住进向融老年中心两周后,张爷爷的小女儿记录下了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里环境不错,设施齐全,科学管理;24小时对每位老人持续监护,若有问题可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除了有固定人员照顾生活起居,还有专业人员摆药、测量血压等;‘向融’根据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给每位老人制定管理方案;这里有适合老人的食谱,干稀粗细、荤素搭配、营养全面、花样多多;有一天看着老爷子啃了一个大鸡腿,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在家没这么吃过……”

  “我们的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微型照料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半径3公里,大多数老人的子女每天下班都会带着水果来看望老人。”向融老年中心经理张滢告诉记者,这里老人最年轻的78岁,最大的100岁。这里有别于社会养老机构,可以随时前来探望,让老年人享受到了家人的关爱。

  “这个小区以前是地质所和中科院的家庭宿舍,有3000多户居民,但老龄化问题特别明显,高龄老人非常多。” 朝阳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池胜利说,在调研中发现,对于社区养老问题,社区有意愿、居民有需求,于是他们将到期的老网点重新规划成了社区养老中心。他坦然,虽然居民对社区养老需求比较紧迫,但经营风险非常大,“远不如收租金轻松,但供销合作社就是为农服务的组织,就应该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

  如今,张阿姨这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居民生活的新常态。作为都市供销合作社,朝阳区社着眼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改造自我,以新的经营业态重塑服务体系,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与华严里小区不同,在望京南湖西里小区,老年人就餐是“痛点”。为此,朝阳区社除了在这里的便民中心引入便民美发、主食厨房,还特意布设了老年餐桌。

  “饭菜很软乎,好吃。”6月13日,家住南湖里小区、88岁高龄的孔老爷子,在老年餐桌里用老年卡点了一碗米饭和一份砂锅鸡煲。自打老年餐桌今年3月入驻供销合作社便民中心,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老人吃饭问题总算有着落了。”南湖西里小区14号楼居民孙伟感慨地说。这个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小区,上岁数的居民多,像这样实惠卫生的老年餐桌是刚需。自从小区有了老年餐桌,老人们吃得既舒服又实惠。

  老年餐桌在便民中心一层,主要设计了馄饨、水饺、炸酱面等适合老年人食用的菜品。“这里的米饭和菜都非常软烂,都是按照老年人的牙口和胃口做的。”朝阳区供销合作社综合经营部部长李青粗略算了一下,每月来这用餐的老年人大概有两三百人。

  不仅如此,朝阳区社将这里500平方米的网点重点设计了一番,在便民服务中心的二楼建设了“供销·印象”展馆。老旧的三尺柜台、各式各样的怀旧物品、主题墙面上的一幅幅新老照片,都在诉说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成为了朝阳区社的一个主题教育基地。6月13日,北京市供销合作社主题教育活动就走进了这里。

  位于华严北里28号楼的便民中心,是朝阳区社改造的第一家老网点,每天这里都是人来人往。“考虑到该网点位于两个社区之间,人口稠密,随着疏解整治的深入,老百姓买菜多有不便,我们就将其改造成以生鲜果蔬为主的便民网点。” 池胜利告诉记者,这为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便捷与实惠。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如何在新时代下为农服务再出发,不仅成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时代命题,也摆上了朝阳区社领导班子的案头。根据所在区域房产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朝阳区社谋划了在不同小区布设不同经营业态和服务内容的便民网点。从去年7月至今,朝阳区社已相继建立了华严北里等8处供销合作社便民网点,大的占地四五百平方米,小的占地一两百平方米,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新服务,树立了供销合作社新形象。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