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电子阅读 中华合作时报>>正文内容

聚焦基层强改革 服务乡村谋振兴

    11月20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全系统综合改革以来基层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来自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福建省供销合作社、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河北省正定县供销合作社、山东省滕州市供销合作社的六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分享了基层组织建设的优秀经验。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

  以“三体两强”为抓手 加快推进基层社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切实把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作为基层工作着力点,因地制宜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按照“打造自主经营实体、农民社员主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和综合实力强、服务能力强”的要求,大力推进“三体两强”基层社建设,取得积极示范带动效应。截至目前,已建成“三体两强”基层社92家。

    出台政策,狠抓落实。为尽快补齐基层社发展“短板”,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动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汇报全面加强基层社建设的思路、举措,引起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基层社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此都作出重要批示。省社多次召开务虚会和现场会,指导各地出台实施意见、细化工作目标,推动任务落实。省财政安排基层社建设专项资金,明确每个“三体两强”基层社补贴不少于20万元。最近两年,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投入到基层社建设的资金超过1亿元,推动更多资源和要素向基层倾斜。

    典型引路,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社社共建、社村共建、社企共建”等多种模式,培育了一批“三体两强”基层社建设的典型。同时,注重省、市、县联动开展对基层社主任的培训。今年9月,省社安排200万元与省委党校合作,分三批对全省1145个基层社主任全部轮训一遍,进一步统一了建设“三体两强”基层社的思想认识。南京、镇江、无锡、南通、宿迁等地结合“三体两强”基层社建设,创新开展“四·十示范工程”“强基精品工程”“薄弱基层社提振行动”“基层组织建设五大工程”等活动,有效推动了面上工作。

    强化督查,加大考核。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建设“三体两强”基层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省政府将建设“三体两强”基层社纳入十大主要任务和百项重点工作内容。同时,建立省社领导班子联系制度,分片包干抓落实,要求市社主任“县县到”、县社主任“社社到”,三级联动,强力推进。科学制订考核办法和评审验收办法,每年评选基层社建设先进单位,并开展优秀基层社主任评选表彰活动,激发调动了基层社主任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建设“三体两强”基层社,进一步带动全省系统基层社提升了发展质量、完善了服务功能、密切了与农民联系,“三体两强”基层社日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是为农服务实力大幅提升。建成的“三体两强”基层社资产规模迅速壮大,其中资产总额1000万元—3000万元的50个、3000万元—5000万元的30个、5000万元以上的12个。目前,虽然“三体两强”基层社数量仅占全省基层社总数的8%,但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却占到全省基层社的13.1%,达到200亿元,增幅高于全省系统1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系统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如东台时堰基层社有乡镇综合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经济合作联合会,净资产总额8600万元。去年,销售额达2.3亿元,利润190万元。

    二是为农服务领域显著拓宽。“三体两强”基层社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供给,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的日用品、农资经营向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现代化的为农服务体系转变,土地托管、统防统治、收储加工、配方施肥、电子商务、农村合作金融正在逐步成为“三体两强”基层社为农服务的主攻方向。如靖江市供销合作社依托基层社积极承接政府委托服务,争取政府投资建成1个市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8个镇级分中心、60个村级服务站,一举成为当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中坚力量。

    三是与农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全省系统选择有条件的“三体两强”基层社,开展以农民为主体、集多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试点,创新农民入社方式,凸显了合作经济组织属性。目前,全省已打造“农综社”49家。如句容市供销合作社自下而上组建镇级农村消费合作社和县级农村消费合作社联合社,消费合作社联合社吸纳入社农户7.6万户,占全市现有农户总数的76%。其中,3个乡镇农户入社率达100%。通过开展消费合作,使入社农户普遍享受到供销合作社各经营环节的让利优惠,不仅减少了农民生产生活成本支出,也极大扩大了基层社农民社员基础,体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的改革要求。

    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更加规范。“三体两强”基层社基本上都建立起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乡镇的“七站八所”和新型农业主体成为基层社社员单位,纳入基层社经营服务体系。通过定期召开代表大会,研究基层社改革发展、为农服务工作,使社员在基层社的运行管理、分配中有了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多的话语权。同时,强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倒逼基层社提升运行管理水平,推动和促进了其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全省系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找差,把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

    福建省供销合作社

    拓展经营服务领域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近年来,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着力拓展经营服务领域,不断创新经营服务方式,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提升,成为推动全省系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基层社实现乡镇全覆盖,基层社销售总额占比49.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1月—9月,县及县以下实现销售额984.9亿元、利润3.7亿元,带动全省系统前三季度销售总额实现41%的快速增长。

    推进“快递下乡” 

  打造县以下农村物流供销品牌

    针对“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福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利用基层组织恢复重建后点多面广的独特优势,按照“供快合作”理念,由省社供销农业服务公司牵头,联合市、县供销合作社,先期整合7个市县的中通、韵达等快递企业,专注打造县以下农村物流供销品牌。

    新组建的供销快递公司利用现有基层服务网点,已在社区和乡镇设立快递综合服务站357个,在村设立快递代办点91个,实行运输、分拣、揽收、规范、管理“五统一”和场地、车辆、设备、人员、末端“五整合”,有效节约了物流资源和成本,提高了物流服务效率。

    今年1月—9月,供销快递合计收发快件5213万件。其中,“农产品上行”1215万件,业务量占到市县市场份额的70%。目前,“供快合作”业务模式在省内和全国许多地方复制推广。

    优化农资经营服务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资经营主渠道,把好农资质量关,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责无旁贷。安溪县供销合作社主动作为,开发建设全国首个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获得了县政府赋予的农资经营归口管理权。通过推行“归口、报备、准入、招标、同价、监管、举报”农资监管新模式,构建起农资商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的质量可追溯体系,扭转了全县农资市场多头经营、无序竞争和农资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

    目前,省社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安溪经验”,进一步提高农资经营服务水平,推广使用有机肥,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同时,省社在基层社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行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项目、有成效的“五有”改造,引导基层社创新农资服务方式,向农业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托管等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延伸,加强农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网点、惠农服务中心和新型庄稼医院规范化建设,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

    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福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茶叶、林竹等产量大、品质好,这些产业能不能兴旺起来,直接关系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全省系统紧紧抓住“流通”这个关键环节,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引导农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在县域农产品集散地,新建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交易额持续保持在30%以上增长。永安作为县级市,建设全国最大笋干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5亿元,带动笋农8万多人,被确定为全国总社“公益性农产品示范市场”“福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新组建一批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农产品流通公司,有效搭建起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引导并服务当地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领办创办近7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0万名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了有机衔接。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全省发展电商企业85家,建成电商运营中心33个,自建网站电商平台58个,推动236个企业、4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接电触网。截至9月,全省系统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达110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在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引导农业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探索合作金融服务

    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省系统积极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稳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省社与龙岩市供销合作社及所辖县级社,共同在合作银行设立“供销助农信贷风险基金”5360万元并放大10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贷款提供增信服务,累计助农信贷2492笔金额3.47亿元,带动农户扩大种植面积24.19万亩,扩大养殖规模3355.94万头,增加产值17.16亿元,成效显著。

    省内其他市县也积极进行探索。建瓯市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通过开展抵押担保、土地流转等为农服务,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近5000万元,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安溪县供销合作社与农业银行合作建立“e商管家”平台,为茶农和农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漳浦县供销合作社与保险公司合作,从汽车保险业务入手,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和简易人身保险新业务。

    河北省正定县供销合作社

    牢记嘱托建网络 不忘初心强服务

    2013 年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供销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时说:“把超市开到农村,把社区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你们的工作做好了,我就放心了。” 五年来,正定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推进连锁超市进农村、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全县实现了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全覆盖、经营网络全覆盖、综合服务全覆盖,成为党委、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目前,全县系统有大中型商场、超市14个及基层社13个、直属公司11个、物流配送中心3个,总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2.4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1.6亿元,县社连续两年被全国总社评为“百强县级社”。

    发展农村连锁超市 

  提升流通网络实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超市开到农村”的要求,扎实推进“连锁超市进农村”工程。

    布局连锁网络。以正定县供销合作社瑞天大厦为龙头,在大的乡镇建直营超市5家,在174个行政村发展连锁加盟超市266家,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加盟店为基础的日用品连锁经营网络。

    开展物流配送。建成两座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一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仓储面积增至9800平方米,配送车辆25台。定车、定人、定片开展连锁配送服务,年配送额达2.2亿元,连锁配送率70%、直营店配送率100%,配送单品1.5万个,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严格规范管理。制订连锁加盟店规范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从店容店貌、商品经营等12个方面严格考核,提升经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

    激发流通网络活力

    发展电商服务站。以承担商务部第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对266家村级加盟超市择优升级改造,建成165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为农民开展网络购物、商品配送、电子支付、速递物流等服务,实现“线下展示体验、线上网络营销”的“超市+电商”互动销售模式。

    创建农村示范店。重点打造16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店,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用手机完成逛店、选购、支付等行为。

    创建网上微商城。利用微信平台建设瑞天网上商城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向顾客发布新品信息。目前,各商场门店已建立客户服务微信群60多个,注册会员10.6万人。与“京东到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城区消费者提供2小时内快速送达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

    发挥流通网络优势

    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首先,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塔元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由县社和村“两委”共同投资兴建,能够为该村480户居民提供日用品、电子商务、社区管理、养老旅游等“一站式、菜单式、综合性”服务。此外,还以此为样板,兴建了3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其次,打造“农超对接”平台。在连锁超市普遍设立农副产品专柜,与县域内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个蔬菜基地、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直采关系,年实现鲜活农产品直采直销1万余吨,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

    打造“两社融合”平台。基层社和合作社加强联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前,已成立了14个乡镇联合社,带动140个合作社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年销售额达2.9亿元,助农增收6600多万元,辐射带动2.6万农户。

    打造服务承接平台。与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接开发多种支农惠农金融产品,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开办两个农村金融超市,发行“供销一卡通”9046张,存款余额突破1500万元。争取政府支持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财政资金每年补助50万元,在城区内和两个重点村设立交易大厅和村级服务站,已完成土地流转交易鉴证21宗,涉及农户760户、流转土地2870亩。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

    发展村级基层社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新载体

    近年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农业农村改革大局,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创办村级基层社,走出了一条农民、村集体、供销合作社三方共赢的基层组织发展之路。

    解放初期,我国基层供销合作社主要以村为主组建。后因复杂的形势变化,村级基层社经历了建制调整、强制撤销解散的过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逐步奠定了今天主要“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组建基层社”的格局。农村改革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农民生活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首先,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撤乡并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快速兴起,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新的需求方面,迫切需要解决好为农服务最后“一百米”问题。其次,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围绕激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带动农民、村集体开展股份经济合作,迫切需要找准对接农村“三变”的载体。此外,随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现有基层社在解决农民入社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将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在深刻把握、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省社决定在具有一定人口规模、村集体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心村建设基层社,弥补一些地区现有乡镇基层社服务能力不足、与农民群众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收到了超出预期的实践效果。

    统筹谋划推进村级基层社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于2017年5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村级基层社+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1+4”模式和“供销合作社+”的理念,全力推进村级基层社建设。

    加强指导推动。2017年、2018年,先后在铜陵市、宿州市召开全省系统基层工作会,总结推广铜陵市、宿州市埇桥区大力建设村级基层社的经验做法。省社配套印发《村级基层社考核标准及奖励办法(试行)》,规范村级基层社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经营服务考核程序和奖励标准。2018年—2020年,省社每年自筹600万元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示范村级基层社。目前,全省系统共建有村级基层社245家,其中社有资本出资额达2亿元,占总股份的39.2%;发展农民社员2.6万户,平均每个村级基层社106户;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万元,村均增收7.3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6亿元,户均增收4210元。

    加强典型引路。在探索实践中,主要总结推广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宿州市埇桥区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2017年,由区社联合区国资委、区农投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兴农供销服务集团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其中,区社出资2000万元,占40%的股份。在村级成立由集团公司相对控股的村级基层社,目前已成立村级基层社74个,入社农户1.2万户,农民入社率达到70%以上,带动农户2.1万户。

    二是以铜陵市供销合作社为代表的供销合作社主导型。市社于2015年11月印发《关于开展组建村级供销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创办村级基层社。村级基层社由村“两委”牵头,村集体参股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35%,市社在每个村级基层社中投资5万元,作为上级供销合作社的股份。截至目前,已发展村级基层社18个,入社农户1360户,农民入社率达90%。

    三是以黄山市黟县为代表的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型。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公司,联合村“两委”、种养大户和农民,通过资本合作、劳动合作、土地合作等方式,创办村级基层社。目前,已在全县创办村级基层社13个,入社农户2730户,农民入社率达80%以上。

    建设村级基层社的实践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村级基层社,找到了在组织上、经济上密切与农民联系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是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三变”改革后,村集体和农民能否持续受益,关系着改革的实际成效。供销合作社依托系统优势和经营服务优势,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为村集体发展股份经济合作找到了可靠的实现形式,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巩固了基层政权,还理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二是扩大了农民社员基础。广泛吸纳农民入社,将基层社办成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村级基层社,吸引农民以资金、资产入社,使“农民变股东、股东变社员”,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社一直以来缺乏农民社员的问题,实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三是打造了服务乡村振兴新载体。村级基层社建设突破了乡镇基层社的局限和困境,拓展了基层社发展空间,既有投资少、见效快的比较优势,又有农民方便参与、基础牢固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供销推动、村里组织、农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新型合作经济之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

    加强“四社”建设  夯实为农服务基础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按照全国总社的部署,紧紧聚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大县联社、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四社”建设力度,基层组织经营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压舱石”和“助推器”作用进一步显现。今年1月—9月,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增长25%,占全区系统的84%,成为推动全区系统销售总额实现23.6%高位增长的重要支撑。

    实施“县基合一”

  治理机制 增强县联社统筹能力

    按照中发〔2015〕11号文件“创新联合社治理结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在“不改变基层社性质、隶属关系和人员身份”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县基合一”治理模式,将基层社人财物统一交由县级联合社经营管理,在县域范围内初步实现了上下贯通。

    在管理制度方面,明确由县级社有资产管理公司或社有资本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产监督、管理、运行职责,切实提升社有资产使用效率。调整充实财务监督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要求基层社和资产管理公司重大资产处置和大型项目投资向县级社报批,维护社有资产安全。

    在运营模式方面,加强基层社发展的统筹规划。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县范围内调配工作人员,补齐实力较弱基层社人员“短板”。统筹运营县域内供销合作社资源,推动强社带弱社共同发展。有计划地组织基层社申报财政项目资金,纳入“县基合一”管理平台,让资源配置利用做到最优。

    目前,全区92%的县级社、84%的基层社实施了“县基合一”。区党委改革办将“县基合一”列入对14个地级市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评,县级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有了组织保障,县联社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得到了巩固提升。

    加强资产盘活改造

    增强基层社为农服务功能

    鉴于过去基层基础比较薄弱,但资产保留相对完整的实际情况,全区系统把盘活开发土地资产上项目作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基层社改造,原来的破房子、破院子被现代化的经营服务设施所代替,在改革中完成了从弱势到优势的反转。

    在资产盘活改造中,全区系统坚守“开发不卖地、产权不能失、资产不外流、宗旨不能丢、效益不能缺、增值不能少”六条底线,既确保经营效益可持续,又兼顾为农服务社会效益不能偏,推动基层社扩面提质增效。贵港市供销合作社通过积极盘活基层社资产,3个市辖区21个乡镇基层社经营面积达17万平方米,比改革前增长78%,资产增值1—5倍,收入翻了三番。所办综合超市实现全覆盖,有的还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目前,全区已改造基层社600个,建成乡镇新型综合超市600个、乡镇农贸市场80个、乡镇综合服务站400个、“三农金融服务室”97个,可为农民提供商品购买、信息咨询、电商物流、土地托管、庄稼医院、技术培训、劳动就业、金融保险代理、费用代缴、快递收发等多样化服务,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指导扶持服务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

    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发〔2015〕11号文件赋予供销合作社的一项重要职能。结合实际,区社总结推广三种方式,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

    通过业务联结实现带动发展。区社将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等传统经营业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市场化对接,实现互惠互利,为农民社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通过服务覆盖实现扶持发展。依托各类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务会计、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业务拓展等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规范发展。

    通过品牌共建实现联合发展。利用供销合作社金字招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品牌意识,共建公用品牌,生产名优产品,提升经济效益。

    目前,全区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增长,“农合联”从零到393个,占全自治区“农合联”总数的80%。年底,基本实现每个县级社发展县级“农合联”1个、每个县发展乡镇级“农合联”3个以上。

    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

    按照“新农村建设到哪里、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全区系统立足广西实际,充分利用基层社在村一级保留下来的自有资产,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村民生产生活多样化需要,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积极复制“村社共建”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加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与广西推行的行政村建立村民合作社融合发展。组织社有企业出资改造村集体闲置资产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承接社有企业的经营业务,保障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也确保村集体有经营服务收入。注重发挥县级综合服务中心孵化器作用,快速辐射带动各乡镇综合服务站、村屯综合服务社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山东省滕州市供销合作社

    探索农业社会化新路径 构建“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新模式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供销合作社以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土地托管服务,以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组织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找到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目前,全市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50多万亩,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汇总利润2100万元。

    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滕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30余万亩。2013年以来,按照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统一部署,滕州市社与乡镇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注资1.2亿元成立了市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先后建成16处乡镇为农服务中心,总占地面积221亩,拥有农机设备1000余台套。今年以来,公司依托4万平方米的仓储中心对接基地和市场,销售各类农产品5万吨、农资14万吨,承接统防统治、飞防作业等政府购买服务35万亩,承担全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工作。为农服务中心开通线上“e服务”模块,上联农业服务公司,下接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服务对象,开展网上订购服务,基本形成综合配套、便捷高效、覆盖全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

    实现服务规模化

    为把土地托管服务向小农户延伸,市社通过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力度,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市系统已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70家,组建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8家,并成立了市农合联。乡镇农合联与基层社“两社合一”,市农合联与市社“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目前,已发展社员5.35万户,占全市农户比重26.5%;入股社员3.68万户,占入社社员68.7%。

    为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2016年,市社在西岗镇东王庄村探索组建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该村217户村民以105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占股40%;村集体以整合土地消除沟路渠溢出的61亩土地及农田水利、电力设施入股,占股30%;市社西岗为农服务中心出资42万元入股,占股30%。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股金+分红”的方式,使入股土地每亩每年获得800元保底收益外,还可获得200多元的分红,同时村集体也实现稳定受益。合作社这种兼具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双重特点,不仅促进了合作社民主管理、规范发展,也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改善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适应了农村“三变”改革要求,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几点体会

    一要大力提升县级社统筹发展能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县级社资源整合功能,通过组建龙头公司、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规模化服务中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要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直接面向一家一户开展经营服务,效率和效益都难以保证。只有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合作、资本合作,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集中起来,带动农民、村集体持续受益,才能使农民、村集体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三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要主动与村级组织、农民联合合作,更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要加强与农业、粮食等涉农部门合作,更好承接各类涉农公益服务项目。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与种业公司、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发展规模订单农业,推动基层社转型升级发展,实现各方共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