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传媒 中国农资 业界时评>>正文内容

包地咋挣钱,种粮大户的无奈谁来解?

  三夏时节,各地麦收如火如荼,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对于农民来说,丰收固然值得喜悦,但也有一些种植大户遭遇了“丰产不丰收”的尴尬。不少人一算账,每亩地四五百元的收入,连下半年的地租钱都不够。
 
  麦收过后,夏玉米陆续开始播种。然而,部分地区的种植大户,却因负债累累、回本无望而被迫选择了“退租”。在他们黯然离场的背影中,我们也看到,近年来规模化农业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与痛点:政策补贴不精准、经营管理不到位、配套设施与服务不足、销路不畅通、成本收益比偏低、种植规模与能力不匹配、抗风险意识和能力差……
 
  众所周知,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一些包地大户的遭遇让许多人对投资农业望而却步。为啥很多人包地不挣钱?如何做才能打破“包地一时亏,一直包一直亏”等问题引起了网友热议。
 
  包地究竟赚不赚钱?
 
  网友ID小叶紫檀:我之前一直在外做生意,后来看到国家政策好,就回家包了300亩地,进行小麦、玉米轮作。前几年,当地政府对我们大户的补贴力度比较大,每亩地的钱都是直补到账户,一年下来的收入还可以。现在不行了,补贴由钱变成了肥料,一年每亩地只一次性补贴50块钱的尿素,连地租的成本都冲抵不了。
 
  网友ID80后搬砖大叔:我认识一个朋友,承包了1000亩地,里面种了各种农产品、果树,还养了各种珍禽异兽,要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农业基地。接下来的几年,这个朋友躬耕于田野,每天过着农民的生活,一点一点的把果树培养长大,又花了几百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果树都长大了,农产品每年也有收成了。可让他头疼的是卖不出去,没有销路。每个月几十个工人的开支,其他的各种花费,一个月开支10多万元,现在发愁的头发都白了。
 
  为啥不挣钱?网友客观分析
 
  网友ID乖咯咯:规模化农业亏损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动机和目的不纯。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很多人做农业就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赚国家的补贴,根本不注重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对于这些人来说,补贴减去投入就是利润,而一旦补贴政策发生变化,就只有亏钱。第二、贪小便宜吃大亏。包地规模小的时候贪图便宜,还可以节省些成本投入,多赚点;当规模大了以后,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来抓生产,通过先进的管理经营来提效率降成本,否则很难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利润点单一。很多经营者在做产业规划时,往往只想到作物亩产和单价的收入,没有意识到农业投入高、见效慢、收益缓、风险多的特点。如果没有综合多个项目作为赢利点的话,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落得满盘皆输的局面。第四、市场定位不清晰。从事农业首先要定位清晰,是要做生产者还是经营者一定要分清。生产者就要想办法生产好的、符合经营者要求的产品;经营者就要注意对产品卖点的提取,把握市场动态、掌握生产方向。
 
  咋赚钱?资深农资人为你支招
 
  裕丰农业合伙人:我卖化肥有十几年了,长期和农民、大户打交道,对包地种田的难点和痛点深有体会。个人认为,土地流转是趋势,只要科学经营,包地一定能挣钱。当前正值国家惠农政策的红利期,农业项目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政策、政府的支持,因此要尽可能拿到补贴,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政府牵头,做好配套,搭建平台,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另外,还要整合当地的优质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首先要把成本做低,包括原材料成本、农资成本、人工成本、损耗、销售成本、资金周转成本等;第二要提高产量,包括亩产、年产、亩利润、年利润;第三要提高附加值,除了农产品的价值,最好还能开发旅游、休闲、观光、教育、民宿、养老、度假等多种盈利系统和模式,通过科学的规划管理形成复合规模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最后,做农业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以共存模式为基础打造合作生态,不仅农资生产企业要与流通企业合作,农资经销商也要和种植大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种植大户也要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一起拿地、搞基建、提升技术、合采农资等抱团取暖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高竞争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