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标题新闻>>正文内容

沐浴春风育人才兴供销

改革印记: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建设人才极度匮乏。贴近乡村的供销合作社,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最需要各类人才也最有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此时,供销合作社的学校便承担起了这项历史重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它不仅为后来的供销合作社突破改革困境走出低谷积淀了人才储备,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撑。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在起伏波折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充分映射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昔日校园。

安徽财贸学院把校园超市变身为学生实操市场营销训练场。资料图

  11月初,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毕业生供需双向选择见面会,50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工作岗位,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总数才4000人。和就业岗位充足相应的是,今年该校高招录取分数线再一次位居安徽全省各高职院校第一名,而这一纪录自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已保持了15年。“学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和旋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学院党委书记耿金岭觉得,学院能有今天的成绩,正是秉承改革开放精神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结果。

  艰苦奋斗破解发展难题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合肥供销学校,创办于1964年,“文革”期间停办,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吹过,学校随即恢复招生。当时,学校的办学经费全部由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从税后留利中提取,学生毕业后,则直接分配到各地供销合作社工作。供销合作社是服务农民的经济组织,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活力得到了释放,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也一天比一天红火。学校办学经费充裕,学生出路又好,因此,每年招生时报考人数都特别多。

  “改革新风吹进校园,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81年7月,耿金岭大学毕业来到合肥供销学校任教。那时的学校虽然只有3栋小楼,4个班200来人,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每晚熄灯后,仍然舍不得离开教室。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个体私营经济越来越活跃,供销合作社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开始明显滞后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以至于进入90年代,很多地方供销合作社陷入了改革困惑、发展困难的时期。

  而此时,供销合作社学校的发展也落入了低谷。为节省经费,合肥供销学校出台了定岗、定编、定职责、定任务的“四定”方案,分流职工,精兵简政。为扩大招生、增加就业,学校大胆及时调整了办学方向,从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转向依托社会需求,全面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面向市场解决学生就业。

  改革就是要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为做好招生工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合肥供销学校的老师分点包干,要到全省各市县散发招生传单,动员学生报名。作为当时的教务主任,耿金岭至今仍清晰记得,有一次到皖北招生,原本已经和当地教委、中学做好对接工作,动员学生积极报考,可到最后五六个县总计也只招到30多名学生。

  经过几年面向社会办学的历练,在改革中发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艰苦奋斗,到2001年,合肥供销学校成功走出低谷,发展逐步企稳。同期,安徽省内很多其他主管单位主办的学校,因为没有及时调整,越办越难,不得不退出办学。经过改革改造,供销合作社系统刚好也在新世纪初逐步扭亏为盈。而推动安徽供销合作社系统走出发展低谷的骨干中坚力量,从省社到市县社到社有企业中,很多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合肥供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合肥供销学校发展起伏的曲线与供销合作社乃至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发展曲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抢抓历史机遇 实现跨越发展

  在关键节点抢抓历史机遇是实现高效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之一。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快速发展,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开启高速发展模式。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安徽作为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当时全省大专院校总计不过20所,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此,按照国家政策安徽出台了“三改一补”政策,鼓励各类职工大学、夜大和函大改为高职院校,鼓励将条件较好的中专学校补充到高职教育中来。对于当时的合肥供销学校来说,这正是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

  当时合肥供销学校位于合肥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30亩,硬件上并不符合独立创办大专院校的条件。为抢抓政策机遇,学校紧紧依靠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体系,经总社同意并下发文件,由当时总社直属院校——位于安徽蚌埠的安徽财贸学院兴办高职教育,挂牌成立“安徽财贸学院合肥职业学院”,职业学院设在合肥,由合肥供销学校代为管理。通过安徽财贸学院,合肥供销学校成功抓住了政策机遇,办起了高职教育。2002年,耿金岭也正式出任合肥供销学校校长,着手狠抓教学质量。

  机遇随即而来。2004年,安徽省提出有效增加高等院校数量,为安徽经济腾飞提供人才支撑的发展目标。经过和安徽财贸学院3年的合作历练,合肥供销学校在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上已经完全有能力办好一所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在学校还没有完全解决办学校舍问题情况下,在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会议上,专家、领导们一致同意将其升格为高职院校。此时,位于蚌埠的安徽财贸学院改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省教育厅建议,独立举办高职的合肥供销学校干脆续上财贸学院的名字,挂牌“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当时,合肥正处于城市“大建设”的起步阶段。为满足升格高职院校条件,同时也在客观上支持合肥市城市建设,经与合肥市政府洽谈协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便将位于核心城区的校区地块交由政府对外挂牌出售,并在远郊地段购买了一块400亩的土地。通过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在一片落差高达28米的荒地上,全新的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拔地而起。

  特色办学质量优先 实现改革再出发

  “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货真价实。”耿金岭表示,供销合作社学校办学也必须让学生掌握货真价实的本领。秉持质量优先原则,按照“领先半拍”的目标,在具体办学中,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放在第一位。

  从2004年开始自主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学院每年都确立一项发展主题。学生在校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校5阶段(学期)便要接受5项主题教育活动。刚进校第一学期是“爱心教育”,接下来是“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到大学后半程则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了解传统徽商文化教育、供销合作社文化教育。学院采用演讲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财贸素养。因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呈现出专业能力与实际岗位需求对口率高、就业起薪高、到岗后稳定性高、就业后提升率高等综合特征,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进入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成为供销合作社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学校,也针对性地吹响了改革再出发的号角,从人才培养、就业导向上,积极引导学生回乡创业、扎根到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岗位上。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为适应市场需求,学院不仅设置了农村金融、连锁经营、茶叶等特色专业,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专业合作社建设、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等专业课程。在学术研究上,全力动员学校教授和专业博士开展相关研究,从理论和实操上精准服务乡村振兴。通过发挥学校智力资源,学院还为对口帮扶乡镇问诊策划,在全椒县马场镇、六安市金安区孙岗镇等地深入调研,制定出适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对乡村供销合作社进行人才培训,助力供销合作社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和学校间互设工作站,锻炼师资力量,不断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党的领导是高校办学的基本遵循。2016年,耿金岭出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为避免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学院全面启动党建工作“331工程”,以专门立项的方式,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建设30个党员标兵岗、建设3个示范党总支(支部)、每个党总支(支部)创建1项与党建相关的品牌活动,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实现党务、业务发展相互促进。

  改革再出发。耿金岭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要继续抓住高等教育调整的机遇,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通过艰苦奋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供销合作社学校独具特色的更大作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