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可持续 扶贫效果佳
安徽定远县山东陈村:
村级供销社服务到门口
□ 潘 龙
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永康镇山东陈村,有一个村级供销合作社——山东陈村供销合作社,这也是全县第一个村级供销合作社。有了这个供销合作社,农民生产生活方便多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到这个供销合作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周德亮。
周德亮是安徽省滁州市供销合作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去年5月,他前往滁州市定远县永康镇山东陈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一年多来,周德亮在重点抓好山东陈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山东陈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山东陈村距离定远县城约30公里,全村有19个村民组,总户数690户、总人口2950人。该村为全县70个贫困村之一,截至2017年底,共有贫困户279户、贫困人口801人,多为因病、因残、因学及其他原因致贫。
“通过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把人心聚起来,干事创业就有合力了。”周德亮到山东陈村没多久,就开始深入走访调研,了解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了包括具体原因、整顿措施、整顿完成情况等内容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目标和时限。同时,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发展有文化、有素质、能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
“要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带动。我们的想法是做好‘一村一品’建设。”周德亮说。为此,他积极推动村集体与当地种植大户谷志界达成合作经营协议,共同经营山芋深加工项目。该项目位于山东陈村大户组,项目计划总投资57.75万元,其中市、县财政扶贫资金各20万元,谷志界自筹资金17.75万元。规划山芋栽种示范区面积5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000亩,辐射面积10000亩,预计实现增产增收每亩1500元,带动31户76人脱贫。
身为滁州市社的副主任,周德亮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功能和优势,做好帮扶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结合山东陈村制定了“123”帮扶计划,并已全面实施。由县供销商业总公司和村民委员会牵头,专业合作社、村民共同参与,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供销合作社——即山东陈村供销合作社,服务经营面向农民,收入充实到村集体。“一招走活满盘棋, 村党组织强本固基,供销社也找到了为农服务的新方向。”周德亮说。
在周德亮的推动下,该村还组建了两家综合超市,即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新建了山芋种植、黄桃种植和养鸭三家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种养殖大户扩大种养殖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依托村级光伏发电站收益、文一集团点石矿业管理费、塘坝发包出租收入等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如今,周德亮他们还在为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奔波着。村支部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招投标中,修了3条路,改造了39盏路灯,对133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这些都一一记录着山东陈村的变化。
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村集体的收入也日益增加。周德亮说:“我们按分解落实的年度脱贫任务,山东陈村2016年已脱贫62户196人,2017年脱贫135户337人,计划2018年脱贫31户88人,贫困发生率为0.46%。我们一定要确保脱贫任务顺利完成。”
山西朔州:
老大难问题成了过去式
□ 秦 科
山西省朔州市供销合作社的尹士丽,从2015年至今,先后赴山阴县鸳鸯会村、山阴县后山村和右玉县杀虎口村兼任驻村干部,从事定点扶贫工作。她全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群众对她赞不绝口。
“要解决问题,就得先认清问题。”每到一处,尹士丽都要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路、沟、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详细了解村里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在参加村党支部会议、村民大会时,也要听取村党支部、村民对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样,她详细掌握了村里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制定帮扶计划和脱贫规划、明确今后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要帮农民解决身边的难事,他们才会信任你,也愿意听你的。”尹士丽说,“山阴县下喇叭乡后山村地处半山坡,人畜吃水是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再加上村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想要靠自身解决吃水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她与朔州市供销合作社主要领导积极沟通,最终确定由市社出资购买了水管、潜水泵、铝芯电线、开关等自来水设施,为在村的村民安装自来水水管,让村民喝上自来水,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难题。
为改善后山村的居住环境和落后面貌,尹士丽通过多种渠道,向下喇叭乡申请拔付资金1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整治、老年健身活动场所及村委会活动场所地面硬化等。她还与驿泽奶牛园区协商,让贫困户入股分红,每年每人能分红295元;组织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项目,每年每人分红1000元;为贫困户提供新品种籽种,增加亩产量;提供新的养羊技术,扩大养羊业……就这么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贫困户的收入慢慢提高,生活一步步好了起来。
在山阴县岱岳镇鸳鸯会村,尹士丽争取到财政拨款5万元,为村民更换饮用水管道近2000米,解决了因管道老化人畜吃水困难的问题。她还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扶贫政策和计划,帮助贫困户找项目、找信息、找出路、学技术,依托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从事特色种植或畜牧养殖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她的引导下,村民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及山坡种下了果树、经济林,树多了,村屯环境得到了美化,等果树、经济林成材,又能为村民增加收入。
“村民要想致富,光土里刨食还不够,还得利用电商帮农民把东西卖出去。”在右玉县杀虎口村,尹士丽帮助该村对接上山西省社供销农芯乐和总社供销e家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小米、水果等优质农作物通过电商走出村子,也激发了当地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干劲。
身为驻村干部,尹士丽越发意识到,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的生产力提不上来,致富增收就有很大障碍。为此,她多次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把科学的种植方法、施肥方法、施药方法、优质品种、畜牧知识普及给农民,并走街串户发放农业科技资料。还利用广播、培训等形式,引导村民科学种植,调整农业结构。与此同时,她还把国家优惠政策、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带给村民。村民们都说:“尹科长真是事事为我们考虑,听她的,没错。”
3年多的驻村工作,尹士丽深刻地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实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和村“两委”的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只要群众有困难,帮扶工作永远在路上,要让更多有实际困难的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尹士丽说。
贵州都匀奉合村:
齐了人心 兴了产业
□ 李 涛
杜俊江是贵州省黔南州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科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7年,为响应脱贫攻坚号召,他赴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村担任第一书记,践行供销合作社人“为农、务农、姓农”的服务宗旨。
驻村伊始,杜俊江就发现,这个3000人以上的大村只有4名在岗村干部,且党员意识涣散,“没有一个好班子,咋能带领群众致富?”为破解村支“两委”班子不健全、力量薄弱的难题,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作为。按照“亲民、近民、爱民”的标准,考察、动员致富能手加入到村务工作中来,通过届中补选1名支部委员、1名村委委员,考察启用1名支部委员,培养1名大学生后备干部,使村支“两委”达到7名干部1名后备干部,夯实了村支“两委”班子。“我们要将‘两委一队三个人’拧成一根绳,形成脱贫攻坚合力。”杜俊江说。
在党建的引领下,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被发挥出来。通过归兰水族乡“三百三带”党建扶贫工程,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开展“志智双扶”工作,挖掘出了王开琪“弯曲的身影,不屈的脊梁”脱贫致富典型事迹,荣获都匀市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通过“三风”建设行动,探索出“党建引领、三老带领、村民自治”的模式,成功将榔木水寨打造成归兰水族乡“志智双扶”模范村寨。
“心齐了,力就能往一处使了。”坚持“强调研、听民意、制方案、共谋划”的思路,杜俊江和村支“两委”把村民发展产业的心思也调动起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奉合村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
根据当地农情,奉合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2018年共实施种植辣椒68.4亩、花生72亩、皇竹草119.6亩;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基地55亩,争取都匀市教育局建立农产品收购站1个;并计划在今年底结合退耕还林项目种植蜂糖李190亩。同时,他们还引进“猪牛蜂”丰富养殖业。发展养殖大户17户,其中猪700头、牛100头、蜜蜂400箱;2017年,利用项目资金共向179户贫困户发放黑毛猪363头,市教育局帮扶向结对帮扶贫困户发放生猪210头;2018年利用18.8万元项目资金向59户贫困户发放黑毛猪235头,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8万元购买能繁母猪95头覆盖贫困户60户,购买黄牛60头覆盖贫困户60户。这些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民的增收渠道就拓宽了。黔南州供销合作社还在奉合村建了一个电商扶贫点、两个电商网点,这样,农民的农副产品还可以通过电商卖出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
杜俊江总说:“对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事上,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担任第一书记后,他始终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落在行动上,真蹲实驻、真抓实帮。2018以来,他帮助化解矛盾纠纷5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2件,成功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组织驻村工作队共为奉合村解决资金41.2995万元,其中产业帮扶资金31.71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万元,春耕物资0.2万元……奉合村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很好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
杜俊江说:“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村子一天天发展带来的成就感和帮扶贫困户的幸福感一直萦绕着我。下一步奉合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开展‘志智双扶’工作,狠抓产业发展,努力形成农民有发展意愿,就业有渠道,发展有平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的大好局面。”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助力精准脱贫 我们携手同行
- 下一篇:微生物技术开启企业转型新途径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