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传媒 中国农资 传媒活动>>正文内容

世界肥料看中国 肥料大国显实力

第17届世界肥料大会在辽宁沈阳隆重举行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化肥零增长行动方案颁布以及肥料行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先进的肥料生产技术和高效能的肥料利用转换越来越被国家、行业、企业所关注。不仅新型肥料产品和生产技术百家争鸣,同时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国际市场也成为了我国肥料行业消化过剩产能、引进高效产品和技术的突破口,我国肥料行业的“引进来”“走出去”脚步备受国际肥料市场的关注和期待。
 
  9月3日-7日,以“Go East! Fertilizers Future!”为主题的第17届世界肥料大会在沈阳召开。会议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德国联邦农业研究中心、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承办。中国农资传媒作为大会唯一的官方合作媒体,不仅参与了本次会展,为大会引入了许多国内知名的肥料企业,同时还举办了高端访谈为世界最高级肥料学术大会增加亮点。
 
  大会通过报告、专题、墙报、产品和成果展示、表彰竞赛、会间和会后考察等多种形式,为世界各国的肥料研究与生产专家、肥料经营和销售企业家、肥料推广使用的农场主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丹麦、土耳其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工业界代表、高校和研究所师生800多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主席埃瓦尔德·施努格,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张福锁,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沈仁芳,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亚洲分中心主席姬兰柱,辽宁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春英,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义东,沈阳市科协党组书记吴智丰,沈阳生态所所长朱教君、副所长方运霆、研究员武志杰,国际肥料中心亚洲分中心秘书长石元亮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世界盛会
  彰显中国肥料行业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与肥料的作用密不可分,结合我国肥料行业和农业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我国的肥料问题就是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因而,政府、肥料领域的专家和有责任、有担当的肥料企业,做了很多政策、技术和应用上的努力。
 
  尤其是在复合肥领域,2015年底,鉴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复合肥行业迅猛发展势头,经国际肥料科学中心研究决定在中国设立亚洲分中心,并将该中心设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亚洲分中心的成立巩固了我国稳定性肥料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肥料市场上的领军地位。 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主席埃瓦尔德·施努格表示,此次世界肥料大会在中国召开,与中国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世界肥料大会作为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的重要成果,自1932年国际肥料科学中心成立以来,就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使命。这与我国当下肥料行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它不仅是肥料领域和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会议,还在世界肥料领域中拥有很大影响力。中国农资传媒代表行业媒体应邀将大会与中国肥料企业和肥料市场进行了对接和联合。这不仅有利于专家、企业了解世界肥料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交流学习世界肥料生产、应用的先进经验;同时对宣传了我国肥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成果,推动我国的肥料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也有积极引导作用。
 
  据悉,大会是继2001年8月第12届世界肥料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世界肥料大会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中国也是亚洲唯一承办过世界肥料大会的国家。
 
  引领行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我国肥料行业减量、增效、绿色环保等多种理念并行的背景下,我国肥料行业的肥料产品也在推陈出新,各类新的理念、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然而成效和真实性却很难甄别,在这场世界最顶级的世纪肥料盛会中,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肥料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特邀报告,将权威、科学的理念和技术向大家阐述。
 
  张福锁院士通过中欧化肥使用情况对比,介绍了在保证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对作物进行养分管理,并指出农业要想实现绿色、安全、健康发展,必须解决过度用肥的问题,改变农民耕作方式,传播科学用肥理念,提高肥料利用率。姬兰柱和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分析了我国肥料的现状和提升空间,并指出增值肥料市场发展前景潜力巨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则指出肥料的创新升级的前提需要明确作物的需要和减少肥料的无效成分,同时更应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同时国内外的专家们还就不同的肥料品种的利用和开发,废弃物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土壤测试、植物分析方法的改进、土壤、植物营养物质需求评价等多方面作了阐述。德国联盟农业研究中心教授Silvia Haneklaus通过数据建模和公式演算推算出100%磷肥利用率的理想方案。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水土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aphael Viscarra-Rossel介绍了如何利用光线传感器进行土壤养肥和肥力分析。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孙绍华、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亓昭英,还分别作了我国氮磷钾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让中国专家和企业在了解世界肥料科学研究的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交流学习关于肥料生产和应用先进经验的同时,了解在解决我国肥料利用率低和环境问题上的进展。关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商照聪指出掺混肥料和水溶肥是未来主要的肥料品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预判缓控释肥行业继续发力,保守估计,未来十年缓控释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15%之间。
 
  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包膜肥料与复合肥料”“稳定性肥料与肥料转化过程”“ 碳基肥料及氨基酸肥料”“ 施肥与环境”“ 土壤养分管理与施肥”“ 生物有机肥”“ 中微量元素肥料”“ 肥料生产与工艺”“ 植物营养与养分利用”等9个专题分会场。并在会前向全世界的科研院所的专家、老师、学生征集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让青年专家在世界级的大会上展现自己的观点。会议报告期间还加入了提问和质疑环节,让大会更加的科学和严谨。
 
  院企联合
  推动肥料和技术双双进步
 
  科技进步成果还需要通过企业的落地来转换。为此,大会除进行肥料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外,沈阳生态所还特邀了中国农资传媒作为媒体协办,分别以中国与世界肥料的对话、世界肥料的中国机遇为话题,为大会增添了两组企业访谈,展现中国肥料企业的实力和魅力。石元亮表示,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不仅能够推动东北肥料市场的发展,同时在国际贸易方面,也能吸引来自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客商关注中国市场。
 
  为此中国农资传媒应邀并联合郑州恒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了产品成果展览,以瓦尔德·施努格为代表的国外肥料领域专家和以朱兆良为代表的国内知名专家在中国农资传媒记者的引领下,对3000平方米的成果和产品展示区上的40余家企业和100余张墙报进行了参观,萌帮、众德、瓮福、开磷、天脊、六国、中农、倍丰等企业代表纷纷与参观的专家们就产品和技术进行密切交流。
 
  会议同期还召开了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年会。同时大会还宣布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姬兰柱成为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下一任唯一的主席候选人。中国农资传媒认为,这既是我们国家的荣誉,也是对我国在肥料科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深刻肯定,必将会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肥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国际竞争力,加快民族肥料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全世界及亚太地区肥料技术交流与输出中心。
 
 
 
  对话访谈:中国与世界肥料的对话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韩 玮  
 
  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主席 埃瓦尔德·史努格:
 
  稳定性肥料适合中国国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肥料产学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肥料利用效率不高仍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当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资投入品必须满足高效和低环境风险,稳定性肥料技术已被国际肥料科学中心选定为环境友好农业的首选。稳定性肥料通常是指生产供应过程当中加入了硝化抑制剂或者脲酶抑制剂的肥料产品。这类肥料能够调解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少尿素的水解过程,延迟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从而达到尿素缓解释放的作用,它是稳定肥料的添加剂,也就是抑制剂。
 
  目前这种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这么几个大的类型:第一类是稳定性的复合氮肥,第二类是稳定性的尿素,第三类是稳定性复合肥,包括目前推向市场的长效二铵,第四类是稳定性掺混肥。
 
  中国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以后,农村的经营大部分都由老年人和妇女来承担,这样的话急需要简化施肥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施肥的简化,最近几年,中国在推行秸秆还田、免耕这些技术中,都需要一次性施肥,这是稳定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得以应用的沃土。
 
  针对目前的农业生产情况和肥料的需求,我认为应该有几点需要做到:第一在利用率方面要高效化,这个是环境保护、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节省能源的需求。第二肥效的长效化,主要是要节省劳力,简化耕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第三在功能上要多元化。总体上讲,目前稳定性肥料还是适合于中国农业生产的肥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 陈温福:
 
  新型肥料守护土壤安全
 
  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国家,长久以来,“吃饭问题”都是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增产,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粮食增产的背后,是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土壤问题日趋严峻,土壤盐碱化,耕地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对于粮食高产量的追求,只耕地不养地,导致土地变薄,土壤碳氮比失调,土地酸化严重,中低产田大约占到了70%。2015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行动,肥料减施增效为肥料科研领域带来新的挑战,研制用量更少,肥效更强,环境更加友好的新型肥料将会是未来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科研和研发方面的重点。也希望这样的新型肥料能够引导农民少施肥料,保护土壤。
 
  目前,我国通过化肥零增长、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行动来提升耕地质量,许多新兴肥料在减施增效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就拿我们多年研究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来说,企业到田间地头回收秸秆,利用炭化炉就近制备生物炭,而后做成炭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农民不再为秸秆处理发愁,政府无需为焚烧秸秆担忧,土壤酸化问题也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这样间接还田的耕作方式,让秸秆好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找到了一个好归宿。将秸秆炭化还田来改变土壤碳氮比及理化特性,这是一个新方向,生物炭及其衍生的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石元亮:
 
  科研技术需要更接地气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就开始了稳定性肥料的相关研究工作,从早期的长效尿素,到现在的稳定性复合肥料,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多年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各项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成果转化,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肥料行业的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小氮肥时期,碳铵的长效性等问题的解决做出了贡献。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研制出的“协同增效技术”和“磷素活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大幅度降低稳定性肥料成本,使稳定性肥料在推广中更具价格优势,更“亲民”。
 
  在多年的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技术只有立足于农业生产,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才能更好的被企业接受,被农民接受。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尽可能的做到简便化,二是要使产品在现有的价格体系中被广大农户普遍接受,三是要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通过和企业的结合将技术带入田间地头,才可以使相关技术迅速放大。一般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只是技术转让,后期企业如何生产、推广,科研院所不再参与。我们不仅为企业提供技术转让,还根据企业的销售区域、农作物种类等设计品种,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目前发展状况进行技术融合。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服务指导,包括生产设备调试、技术优化等。
 
  目前,在提前完成了农业农村部“到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的任务后,又提出了“将化肥使用量降低30%”的新目标,在完成这些目标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和粮食安全,所以提升肥料效率就成了关键所在,包膜肥料、稳定性肥料、脲醛类肥料等一系列具有缓释长效技术的肥料在更多新技术的支持下,将会在我国化肥减施增效系列行动中提供重要帮助。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张民:
 
  缓控释肥将引领行业未来
 
  缓控释肥是一种可根据作物养分需求控制养分释放,克服传统化肥溶解过快、养分易流失等缺点的新型环境友好型化肥。作为化肥领域的一次技术革命,世界各国争相研发先进的缓控释肥。上世纪七十年代,缓控释肥技术开始在德国和美国得到应用,而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大力发展缓控释肥技术的相关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多年来国家给与了高度重视。
 
  说到肥料减施增效,其实“减施”和“增效”本身是相矛盾的,如果要实现二者的合二为一,就要求有相关技术的配合,让肥料在土壤中的利用率提升,减少损失,缓控释肥料正是符合我国目前减施增效要求的肥料,省工省时,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一年或一季只需一次施肥。
 
  在缓控释肥研发领域,我国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15年,我国从事缓控释肥料研究的科研机构已有30余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我国各类缓控释肥产能为550万吨。短短十几年,我们走出一条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化发展之路,随着成本不断下降,贵族肥料已实现走向大田,造福中国农业的目标。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缓控释肥研发生产以及示范推广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试验研究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我国自主研发的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30%,可实现作物增产10%—25%,节氮20%—30%的情况下不减产,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作物生长期内一次施肥无需追肥,节约劳动成本;同时,减轻土壤环境恶化和减少作物根部病害,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在未来,一是要提升缓控释肥的质量,使其在土壤中发挥更好的效果,二是要降低成本,使其在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现阶段,缓控释肥的薄膜率已经在逐渐降低,从原先的5%逐步降低到了2.5%,成本降低的同时,效果也在提升,据保守估计,未来十年缓控释肥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0-15%之间,到2025年,我国缓控释肥产量为755-1126万吨,产值约211-315亿元。
 
 
  业界观点:
 
  世界肥料的中国机遇
 
  世界贸易熔炼着中国形象,国际市场汇聚着中国声音,中国肥料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与此同时我国肥料行业“引进来”“走出去”脚步也备受国际肥料市场的关注和期待。作为中国的化肥企业,应该怎样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带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在第十七届肥料大会期间,中国农资记者对国内知名化肥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秦燕
 
  根植大地服务“三农”
 
  在全球肥料市场及国内农业发展日新月益的今天,中农控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流通和服务领域。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农控股秉持“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思想,与世界主要化肥生产企业和贸易商都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贸易网络遍布全球主要化肥供应和需求国。
 
  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同时,中农控股也在全力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投入到国内农资市场的流通和服务中来。做为农资流通的国家队,中农控股进行了全面布局。首先是继续做强传统农资流通工作,发挥资源、网络、人才等优势,不断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的农资流通网络,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其次是借鉴国际肥料应用发展趋势及国内的农业需求,利用旗下7家生产企业及多家生产基地,保持肥料生产和研发的领先性。最后不断丰富和完善为农服务的手段,努力实现由农资贸易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近年来中农控股在不断夯实农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中国农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及智能配肥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和理念,并配合种植全程的农化指导服务及收、储等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效。
 
  未来中农控股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坚持“至诚于中、服务于农”的企业责任观,积极追求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做好农资流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
 
  贵州开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涤非
 
  让世界绽放中国品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磷肥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国际化肥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品牌要想走向世界,在国际的舞台上展示中国制造,首先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中国产品一度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化肥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曾经有过类似遭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化肥企业应狠抓质量,加大研发投入,用产品带发展。其次企业要切实加强国际市场的产品认证。随着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拓展,中国化肥产品不断拿下许多市场准入认证,包括澳大利亚AIQS认证、欧盟REACH认证等,拿到了这些认证就等于拿到了进入这些市场的通行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切实加强创新工作也至关重要。企业要增强包括技术、产品、工艺流程、管理、服务、标准、商业模式等七个方面的创新工作,积极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注重海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突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
 
  国际市场的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品牌,习惯通过品牌来认识企业。要想让中国品牌成功的走向世界就要切实把“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不断提升营销水平,提高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顺应化肥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企业实际,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植物营养研究中心主任 葛仁山
 
  国际贸易服务再升级
 
  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国家大力倡导化肥施用零增长和负增长,新型肥料替代传统肥料成为肥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对新型肥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昌化工作为肥料的研发制造商,始终坚持研发和推广全营养、多功能的新型肥料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华昌化工从传统的贸易产品输出模式转变为“服务+品牌”的输出模式,在马来西亚的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马来西亚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炎热多雨,雨季和旱季时间比较集中,肥料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华昌化工针对马来西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性的使用了与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的稳定性肥料,不仅施肥次数由传统的一年施四次减少为一年三次,而且肥料的养分得到持续性释放,促使当地作物提质提量。以当地的棕榈为例,其生长后期不脱肥,坐果开花效果大大提升。当地农民通过使用这种稳定性肥料,每英亩棕榈的产量达到12吨,农民收入提高了10%,可谓是效果显著。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总监 宋伟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
 
  作为国内新型肥料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谋得先机,就要紧紧把握“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原则。
 
  2007年涉足微生物领域以来,根力多一直在以色列、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寻找好的技术引进到国内。今年根力多通过和日本松本微生物研究所的合作,将引进的日本的微生物技术同土壤调理剂相结合,研发出一款适合中国国情、能真正服务于中国农业的产品——一休菌。一休菌的成功研制真正做到了让国际领先的技术服务于中国农业。同时,国内化肥企业要想在国际肥料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还要苦练内功,扎实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把我国好的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让中国品牌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目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要想让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推广。根力多的全资子公司北京速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一个可以让农技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沟通的平台,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世多乐(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郭小平
 
在中国、为中国
 
  目前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提档换速阶段,标准化、大数据化、智慧化、精准化成为特肥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面对氮磷钾复合肥使用饱和、化肥增施却不增产的诸多困局,提质成为特肥行业助力农民增产增效的关键词。
 
  世多乐中国致力于同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承诺给消费者的产品一定是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我们秉持“多走一公里”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希望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种植方式带给农民更高的收入,让他们可以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打造一个最有价值的百年中国品牌。
 
  In China,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世多乐中国希望每一个已经进入或者想要进入中国的国际品牌,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天空,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种植者们。未来,希望各大品牌共同携手、一起腾飞,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辽宁东北丰专用肥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英敏
 
  抓科技让产品更精准
 
  东北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农业生产极具地方特色。作物品种单一并且一年一季,用肥时间也较为集中。每个农户都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土地,但种植模式仍以家庭为主。同时,东北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好、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需求旺盛。
 
  东北丰针对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市场特点,在为农服务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舍得投入,好设备是生产好产品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设备投入上不惜大价钱;二是要重视原料采购,好原料是生产好产品的物质基础;三是要紧抓生产管理,保证质量合格产品出厂,决不做偷逃养分之事;四是要抓人员素质,把业务员变成技术员。东北丰与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每年定期对业务人员等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科技服务水平。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升科技研发水平、提升产品质量,让生产出的产品更具针对性。为此,东北丰与省土肥站展开合作,引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让产品的配方更加精准。此外,东北丰还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合作,引进稳定性长效肥料技术,通过控制氮的释放率,让农民用上真正高质高效的好肥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