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无人物流”能否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久前,在北京黄渠一社区,一辆无人小黄车驶到小区门口,停下来向保安发出声音讯号:“你好,请给我开门。”自2018年6月起,“升级版”的苏宁无人车“卧龙一号”入驻北京苏宁小店黄渠店,开始常态化运营。据称,这是国内首个投入实景化常态运营的无人快递车。

  自动导航的无人车,一路安全行驶后,与外号“擎天柱”的快递塔完成对接;在塔顶已接收到预约指令的无人机,搭载包裹平稳飞行,精准投递到用户取件点;在居民楼下,有可保温和冷藏的刷脸智能柜,用户只需2秒就能开柜,还不用带手机;在家门口,收包裹“神器”菜鸟小盒支持一键打开、容量自由伸缩、自带摄像……这是菜鸟“无人物流”在雄安新区推出的最新应用场景。

  近日,京东宣布,无人配送站研发成功,并宣称这是全球第一个全无人配送+自提站点。

  利用AI(人工智能)的无人时代似乎已在快递物流行业率先实现。从无人车到无人机、智能柜,以“无人物流”来全面解决“最后一公里”到“0米”的问题,菜鸟、苏宁、京东等都在争抢先机。

  那么,“无人物流”能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吗?

  不久前,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表示,要推广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和智能配送站等行业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无缝衔接。京东下属的无人机产业中心总经理刘艳光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的应用,物流多环节正逐步实现“无人化”。京东形成了以无人仓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轻型货车、无人配送站点为代表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其中,无人仓解决进货、存储、拣货、包装、分拣等环节的问题;无人车主攻城市环境下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无人机和无人配送站则锁定偏远山区及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如此说来,农村发展和应用“无人物流”是有希望的。

  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智慧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未来几年年均增速将达20%。

  菜鸟、苏宁和京东等国内物流企业不但在“无人物流”领域提前布局,而且做了很多技术研发。

  菜鸟资深算法专家朱礼君称,“AI是做出来的”。菜鸟的无人物流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流要素的数字化,将物流要素连接起来;二是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搬运等工作。他介绍说,在无人仓中,大量自动化的机械臂实现商品分拣、打包;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小车和无人叉车进行搬运,使用传感器判断包裹目的地,以自动化流水线把包裹送到无人车上。

  苏宁物流有关负责人说,“卧龙一号”速度可达12千米/小时,爬坡高度35度,续航可达8小时。苏宁还在研发“四足行走”的“卧龙一号”,不但会乘电梯,未来它还会爬楼梯,将拥有更多技能,提供更多智能服务。

  那么,“无人物流”何时才能进入城乡寻常百姓家呢?

  京东似乎很乐观。因为,目前京东AI设备已全面开启常态化运营,进入到智慧物流体系的各个环节。去年起,京东无人机已经在江苏、青海、海南等省份开展了物流配送的常态化运营工作。他们依托现有物流配送站点建设无人机起降点,在周边村庄建立抛货点,进行订单配送。已有数以百计的消费者提前享受到了无人机带来的更高效便利的购物体验。

  不过,有业界人士指出,“无人物流”的大规模应用,仍然面临着一些政策瓶颈,如无人车上路、无人机上天都还没有通行的法律法规。随着技术更新迭代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大规模的“无人物流”才有可能落地。

  也有人对无人机、无人车物流的安全隐患提出质疑。如无人机送货过程中撞鸟了怎么办?飞行途中万一连同包裹被故意击落怎么办?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主任王喜富说,“一方面,‘无人物流’平台将来趋势是开放、信息共享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要减少市场中间环节,建立诚信体系。”

  事实表明,“无人物流”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但在社会“软环境”存在的问题还远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无人物流”的出现,不仅是AI技术改造升级了物流系统,重要的是改造升级物流从业人员,更重要的是“倒逼”改造提升社会物流生态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在城市,“无人物流”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农村,由于物品总体价值水平和物流规模的限制,“无人物流”应用推广会大大滞后于城市。因为,在广大农村地区,以AI技术改造升级物流系统、物流从业人员和物流生态的任务更为艰巨;更有待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毕竟,“无人物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有一席之地,它是与广大农民“生活幸福”密不可分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