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讲好供销故事 传承“扁担”精神

□ 中华合作时报社第四党支部 刘晓旭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的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妨从回望其七年的知青岁月开始。

  住窑洞、睡土炕、忍叮咬,打井打坝、修公路、制沼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插队,一干就是七年。也就是在这里,他立下了初心,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他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可以看出,习近平为人民奉献的信念正来源于、形成于梁家河,而这样的人生观,和其在插队中的探索坚持、学习和实践有很大关联。

  他的知青生活,始于父母受难,他本人也被戴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在繁重的劳动下,在周边读书无用论的叫嚣下,他一直在努力汲取知识,从插队开始,他便为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劳动的间隙、夜晚的煤油灯前,他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读到《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再到《战争论》《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广泛涉猎了各个领域,形成了清晰缜密、辩证的思维方式。

  而他不仅善学,更能学以致用。他看到报纸上四川办沼气的新闻,便申请去学习取经。沼气学习小组去到当地,他又主动提出了“先总结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考察”的学习思路,考察了40多个环境不一、形态各异的沼气池后,他又因地制宜地改良了部分原料,成功在梁家河建起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

  “专业分工,劳动合作”的理念,也是他学有所用的体现。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相对超前的实践。村里有人会铁匠手艺,他成立了铁业社,让社员们可以在村里修理农具,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铁匠不仅可以修理农具挣工分,额外制造的农具还可以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加集体收入。为了让村民不用再跑到文安驿去购买生活用品,他与供销合作社合作,在梁家河成立了代销店,极大便利了群众生活。按照这个思路,他又成立了缝纫社、磨房,根据不同人的长处,分配适合的工作,这是他领导艺术的初显,也是他“为人民办实事”这一信仰的最初实践。

  书中的习近平是平凡而真实的,他也有过迷茫困惑,也有曾想要逃避,但当他被红色精神感召,意识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是个人、国家的发展之路时,他便沉下心来,认真努力地成为黄土地的儿子,找到了一生的信仰。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今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了解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激励我们再去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审视自己为了成为想要的自己而所欠缺的努力。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缩者。身为新闻从业者,我从《梁家河》中感受到习总书记与基层群众融为一体的生活经历,对其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应以青年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宣传好供销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相关工作,去了解供销合作社里有温度、有热度的供销人和事,讲好供销合作社的故事,将好经验、好做法更多地推广开来!将“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传承下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