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 中华合作时报社第二党支部 徐娜

  《梁家河》这本书很简短,但不平凡。它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七年间不平凡的知青岁月,字里行间流露着习近平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也正是这七年不平凡的岁月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办法总比困难多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句话一落地,全国1700万青年学生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响应号召,从首都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学习。在这里习近平完成了从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蜕变。在这里的七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修建了梁家河第一座水坠坝、第一口甜水井。

  成绩是骄人的,过程是艰苦的,为了带领梁家河村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克服了许多我们看见的看不见的困难,体现出习近平心系群众、勇于攻坚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尤其作为媒体工作者,新闻信息的传达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有利老百姓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尝试、就要勇于创新、就要敢闯敢干。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整本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时隔几十年再次回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可以清晰地叫出一个个儿时玩伴的小名,道出一句句陕北特有的方言。一路走来习近平关心的都是养老、医疗、收成这些基本生活问题。离开40多年来,习近平时刻关注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不管离开多长时间,总有一种挂念可以跨越时光,历久弥新。

  也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最深处的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贯彻落实到国家各项发展部署中。正如习近平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在人民群众当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扎根群众的工作方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工作中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增强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坚持党媒姓党,明确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梁家河的百姓总说,习近平为梁家河做了很多好事,带领梁家河越走越好。而习近平却说,在梁家河这七年间,他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那里,他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返城上学、继续深造。

  即将离开梁家河到北京学习的时候,习近平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对于习近平来说,梁家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也不仅仅是年轻时候一段难忘的经历,而是他为人民服务信念生长发芽的地方,是为人民谋福利初心萌发的地方。

  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习近平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在梁家河百姓眼中,习近平不是一个北京来的大官,而是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这种感情历经时间的淬炼,愈发醇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习总书记的成长经历;还要从中汲取理想信念,厚植信仰追求;更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靠拢,不忘选择新闻行业的初心和使命,不忘作为媒体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固本培元。

  正如《梁家河》封底上的一句:“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对比着梁家河今昔变化,我感受到了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就像书中最后所说:如今的梁家河正乘着新时代的春风,继续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彼岸。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