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做产品必须要有场景

  在这个时代,品牌更需要的是拥抱指数级增长的变化。那就要打造一种独占性场景,当这个场景是新的,就能定义新品类,就能形成一种红利。

  场景不仅仅是空间。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场景,就是在互联网创业工具里面,带来了强行的嵌入和植入。比如微信红包,嵌入了社交场景,成为了社交场景的新品类。我们可以再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需求是被忽略或漠视的?多少场景本身有待被创造?

  场景是产品运用的第一法则,而第一个场景就是支付场景。为什么支付场景被认为是第一场景?因为我们在定义场景的时候主要是在定义人,定义人的动性。比如,700bike和乐视智能自行车,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带动骑行本身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简单从A地到B地的目的。再比如,晚上10点发个跑鞋的照片,跑步和跑鞋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场景。

  所以,如果我们设定的产品场景没有清晰的目标运用、没有使用需求,一定不成立。怎么判断是否成立?看产品是否有支付的功能。同时,还要注意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新的场景,背后对应的是正在消失的旧场景。途牛、同程、去哪儿、驴妈妈和携程,所有这些都是传统旅游网站,他们拼价格战,但在这个时代他们正在被各种微信号与社群逆袭。不过,Airbnb 就是典型的逆袭者。它不再只是旅行短租,它利用大数据,重塑了高频场景。现在Airbnb 推出餐饮分享,从解决“住”再到解决“食”,背后是以用户强大的个性化需求来做支撑。

  在当下,如果不能精准的定义场景,就无法定义好产品,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场景。那找到产品场景后,又该怎么做呢?其实问题还是聚焦于有没有还原和深入到真实的用户场景中去定义产品内容。比如,云视野采用了一种表达方式来落地:“我近视,但是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看你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在云视野,只为像显微镜一样去贴近你;只是想看你的戒指是在食指还是中指,只是想看清楚你要不要我来追。”三段故事、三段内容,打动屌丝的情怀。一句话还原到人的场景,还原到情感。

  可以看到,定义产品还是要回归到应用场景。有了场景,产品更容易落地,这样做品牌、做传播相对来讲都更容易。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