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风风火火办社 勤勤恳恳为农

记全国劳模、陕西省大荔县供销合作社原副主任赵贤若

  赵贤若,陕西省大荔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从70年代起,她就扎根基层供销合作社。33年间,凭借其超前的商业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她实行按需进货,有效供应,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她摒弃旧习,推行开门服务,盘活濒临破产的门店,为县域内的其他基层社树立了榜样。

  发展新业务 解民之所需

  1970年,21岁的赵贤若由群众推荐,公社审查考试合格,加入供销合作社,成为大荔县安仁公社新华村代购代销店的双代员。

  “当时正值物资短缺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主要任务。千方百计供应物资,既是商业战线的经营之本,又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赵贤若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购销工作,不辜负推荐她参加工作的农民群众的期望。她积极参与日常经营,学习如何采购商品、如何当好售货员。在她的努力下,很快就熟悉了供销合作社的各项业务,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华“双代店”之初,该商店只经营油、盐、酱、醋和日用百货等十几个品种商品,库存量非常有限,不少群众想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小型农具一概没有。她走出店门,深入农户,了解到群众对农业生产资料、小型农具的需求非常迫切,数量也很大。于是,她适时增加了锨、锄、镰、耙等常用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后来,“双代店”的商品不断增加,由最开始的十几种商品扩充到300余种,包括棉布、针织、百货小商品、五金等。

  在工作中,赵贤若始终把解决农民实际需求作为工作的重心。从1973年开始,她率领两名女青年同志,对新华大队4个自然村11个生产队的387户群众的土地面积、种植作物、牲畜以及主要农具需要的品种、数量、时间,都列表建档,首创“需货登记簿”。从而实现了按需进货、有效供应、不误农时,真正做到了“支农先知农,供应不误农”。

  在供需矛盾解决之后,新问题又出现了。群众还需要代销店既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又收购废旧物资,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代店”。打那之后,凡是农村有的、国家需要的,不管是什么,她均来者不拒。后来,她又率先跨出店门,走街串巷,上门收购。同时,她带领“双代店”两名女同志走村串巷,跑遍了辖区内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的500余户村民家,组织各家各户建起了“废品节约箱”,户户挂起了“头发积攒袋”。仅1976年一年,生铁等废品收购就达到了2.4万余斤,人均增收1.32元(时值)。这样可喜的经营佳绩也让赵贤若受到了安仁供销合作社领导的认可和表扬。

  钻研新业态 助农脱贫困

  “为农民谋生路,为集体谋发展”,这是赵贤若一直追求的目标。

  1974年秋播期间,化肥货源奇缺。于是,安仁公社号召社员用风化煤自制腐植酸铵。赵贤若一方面到外地联系技术人员寻求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她又多方寻找车辆,拉运煤和氨水。原料运回后,她和群众一起加工制作,大干三天三夜,完成土制化肥9600余斤,保障了108亩麦田的用肥。1975年,新华村大队办起了养猪场。由于无钱购买仔猪,一直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当时安仁公社组织青年赴外地学习公猪人工授精技术,新华村推荐赵贤若去学习此技术。那个年代,一个年轻女人学习这种技术所受的非议颇多。但是,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顶着风言风语,学成了技术。她先用赵家寨村娘家的母猪做试验,成功受孕,一次产下8头仔猪。随后,在新华村推广,共配种母猪210余头,产仔猪1350头,为邻村乃至安仁公社邻近村庄发展养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为了摘掉新华村落后贫穷的帽子,赵贤若认识到了贫穷的根源在于农业种植结构的单一化。她建议新华村大队和各生产队,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随后,该村大队采纳了她的建议,成立了多种经营领导小组。赵贤若带领“双代店”工作人员共8人,对各生产队的土质、水情、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发展多种经营的历史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从1976年起,新华村逐步增加了饲养、种植为主的29个多种经营项目。赵贤若通过“双代店”为多种经营小组供应了打瓜、辣椒、烤烟、大麻、红麻、药材等籽种4200余斤,白腊条、紫穗槐、簸箕柳等秧苗1万余种,壮大了集体经济。到1978年,全大队多种经营收入达到12400元,户均320元(时值),11个生产队中的9个队粮食超越《纲要》,6个队的社员由贷款户变成了存款户,全村人均分红86元(时值)。陕西省供销合作社因新华村大队多种经营收入成绩突出,为该村奖励了一台拖拉机。

  开门做生意 服务暖人心

  赵贤若在安仁供销合作社新华分店一干就是20年。在此期间,她也由一个供销合作社的新人变成了“百事通”。

  1990年,大荔县联社调赵贤若到城关供销合作社工作,并让她负责北街门市部。北街门市部是一个有14名职工的大门店,但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个体经营异军突起,供销合作社一家独大的经营局面逐渐被打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北街门市部已经连续6年亏损,经营效益在全社倒数第一。赵贤若身为城关供销合作社北大街门市部主任,看到门前冷落、生意不景气的情景,非常焦急。她和大家一起研究改变后进面貌的措施,她发现,供销合作社坐等生意上门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她转换经营思路,变“坐等生意上门”为“走出店门做生意”。她带领职工深入群众,了解需求、寻找商机,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当年“五一”节前夕,她跑了10余个单位,按照需要把茶叶、白糖等防暑商品加班分成每人一份,送货到单位。

  此外,赵贤若还组织门市部职工,送货到机关、学校、工厂,甚至送货到黄河滩移民库区乡镇。“送货上门,辛苦一些、劳累一些,但门市部利润上来了,生存也有了保障。”赵贤若任门市部主任的当月就扭亏为盈,改写了该门市部连续7年亏损的历史。其他门市部纷纷效仿,分任务、压担子,寻客户、找销路,整个城关供销合作社其他门店乃至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等诸多单位也开始走出柜台,开展送货上门服务。业务活了,工资有保障了,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时任县联社主任的李玉明说:“北街门市部以前一天连一个顶针都卖不出去,可赵贤若却能把它盘活搞大,真是厉害!”

  赵贤若是一个普通的供销合作社人,她有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亦有农民少有的商业头脑。她用开放的思想改进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鉴于她出色的工作成绩,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商业战线标兵”、陕西省省财贸标兵、省“三八”红旗手、新世纪中华英模等称号。198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