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焦点图新闻>>正文内容

吉林延边州社:对症施策 “丑穷”村变成“帅富”样

  延边州社驻村第一书记指导东新村黄牛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养牛项目规划和建设。资料图

  2月1日,吉林省珲春市密江乡东新村的3名村民代表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供销合作社并送上锦旗,感谢延边州社对该村的帮扶。

  珲春市密江乡东新村是延边州社的结对帮扶村,在村常住人口33户101人。2015年结对帮扶后,延边州社开始了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虽然正处在寒冬时节,但吉林省珲春市密江乡东新村却没有一点萧索的模样。平整的水泥路宽阔整洁,一栋栋房屋整齐地矗立道路两侧,屋顶上统一的蓝色钢瓦光洁如新。在不少村民的家门上,都挂着一块“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的牌子,向来访者展示着自己的“颜值”。

  看着眼前如此干净整洁的新农村,谁又能想到这里前两年还是个“丑穷”村。

  “原来东新村耕地少,地里砂石又多,水土流失很严重,农民在地里根本就‘刨’不出多少粮食。为了增加收入,大多数村民都在家里养起了延边黄牛。”东新村村民张盛福介绍说,村民养了牛,但却只管养,卫生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导致村里牛粪遍地,特别脏乱。

  2015年,延边州社与珲春市密江乡东新村结成帮扶对子,成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州社还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对东新村进行了“把脉问困、精准施策”,踏上了整村容、带农富的道路。

  “要想让‘丑穷’变‘富帅’,首先要把贫困户‘扶’起来。”驻村第一书记赵剑锋说,以前,村里人只知道种玉米、大豆,大把闲暇时间却没好好利用。帮扶队伍到村后,领着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院子里种木耳等经济作物。收获后,驻村工作队通过网络、微信等渠道帮助村民进行统一销售,各种纯天然的农产品均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针对因病致贫的村民,扶贫工作队实施医疗救助、对老年贫困户进行兜底保障、在贫困户家中安装光伏发电项目促进增收……随着一项项扶贫支持举措落实到位,2017年底,东新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仅仅脱贫可不行。第二步,要让村里有产业,能‘造血’。”赵剑锋介绍,东新村村民虽然有多年的黄牛养殖经验,但都是单打独斗,技术水平低、收益少。为此,2016年,延边州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组织优势,引导、吸纳全体村民入社,共同兴办了东新村黄牛繁育专业合作社,并帮助合作社争取黄牛养殖项目2个、草原管理项目1个,所得100万元项目资金以村集体股份形式入股合作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为日后贫困户产生持续稳定收入奠定了基础。2018年,依托东部牧业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东新村与牧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运营黄牛繁育合作社,并为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养殖户获得规模效益,工人又挣了工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真是一举多得。”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合作社养殖规模已发展到了数百头。“村民的收入增多了,村容村貌也要好。”驻村党建指导员刘华敏说,“第三步,把村民调动起来,给村里来个‘大整容’。”

  走进贫困户李东春的家中,笔者发现,家里窗明几净、温暖如春,院子里的农具摆放得井井有条。据李东春介绍,村里号召村民组建了清洁队并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帮扶队伍在村里定了村规民约,还经常开展评比,大家都不好意思再破坏环境了。我家的水平仅仅是‘四星级’,还得加把劲奔向‘五星级’!”李东春如是说。

  看着村里的转变,帮扶队伍的干劲更足了。赵剑锋介绍,他还有“第四步”计划。“第四步,我们既要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也要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只有这样,东新村才能更‘富’更‘帅’。”赵剑锋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