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标题新闻>>正文内容

产业推开致富门 大山深处日子红

陕西省商洛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产业脱贫纪实

小小木耳成了村民们致富的宝贝。 资料图

  “从没想到我还能住上新房,用上家电。”临近春节,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二组贫困户陈西梅站在翻新的瓦房内,触摸着新添的家用电器,像摸着宝贝一样。

  2014年,陕西省商洛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以产业为引领,广泛开展促村域经济发展、助贫困户脱贫的精准扶贫行动。这几年,商洛市各地产业兴起,农民富裕,日子越过越红火。

  木耳小镇 脱贫致富“金耳朵”

  柞水位于秦岭南麓,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柞水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地形制约,必须选准产业方能实现脱贫。”柞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张新立介绍,柞水木耳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著名的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柞水县全力打造位于下梁镇西川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的木耳小镇,以木耳为主题,创新了“连片推进、带动全县”的脱贫攻坚主战场示范带动模式,将木耳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全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陈西梅一家正好搭上了木耳产业脱贫这班车。她家中6口人,上有两位年迈老人,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十分困难。“那时候我们住在3间矮小简陋的土坯房里,就靠我种地和打零工挣钱,每天除了干活,别的啥都顾不上。”回忆起以前,陈西梅忍不住心酸。

  柞水县石镇供销合作社参股的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陈西梅量身定制了脱贫措施,将其吸纳为专业社成员,通过村委会将其2.1亩承包地流转给专业社,年增收2100元。同时,县社聘请农业局技术员深入大棚,对她进行吊袋木耳种植技术培训,并雇佣她在木耳基地从事大田管理、种植等工作,年劳务收入1.9万元,合计全年增收2.11万元。

  一年时间,陈西梅家破旧的土坯房得到翻新,还购置了新家电、家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丈夫的病情也有好转。“有奔头了。”陈西梅对未来的生活满怀希望。

  张新立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贫困户的收益,县社制定了《柞水县木耳保护价收购办法》,由县政府授权县供销合作社牵头组织协调并监督实施。在木耳价格较低时,对木耳以最低保护价30元/斤收购,政府向收购者补贴购销差额;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格时,种植户按市场价格销售。

  如今,下梁镇西川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木耳小镇,现代产业园格局凸显,门户区建成木耳休闲广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示范区以木耳技术研发和木耳菌包生产为主;观光区建成木耳博物馆、木耳盆景园及木耳游乐园设施;生产区建成地栽黑木耳菌包生产线和标准化黑木耳大田栽植示范基地;加工区建成生产车间等。小镇还开发了“赏木耳景、看木耳戏、听木耳歌、吃木耳宴、品木耳情”系列产品,供消费者参与、体验、观光、休闲、采购等,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农业生产园、现代农业科普园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县社牵头组织在下梁镇筹建陕西供销柞水木耳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三标引领、三级推进’的思路,开展柞水木耳‘全产业链’‘一站式’‘五星级’服务。”张新立介绍,陕西供销柞水木耳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提供木耳菌需物资、菌包厂原辅材料供应服务、木耳种植技术指导、培训服务;计划年收购、加工、销售柞水木耳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000万元,将直接带动3000户贫困户种植木耳实现脱贫致富。

  现在,行走在柞水乡村,随处可见木耳的身影,一株株菌棒上长满了或黑或白的木耳,它已经成为柞水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

  资源回收 绿水青山蕴富果

  在毗邻柞水的镇安县石门村,在贫色褪去的同时,绿色正在不断渲染这个秦岭深处的小村。

  1月25日,寒气逼人。一大早,石门村村民程仕余就开着三轮机动车向十几里外的另一个村子奔去。“前两天就说好了,要去把那边的废旧物品收回来。我就靠回收这些破烂过上好日子的。”程仕余笑呵呵地说,“我现在已经不是贫困户了,这都是托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福啊!”

  程仕余原来是贫困户,妻子在家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和两位年迈的老人,全家的开支全靠他一人在外打零工支撑。2017年,陕西供销集团益民回收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在石门村为他建设一个回收站,还给他配一辆三轮机动车,方便收购废旧物资。陕西供销集团益民回收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供销企业集团参股企业,也是镇安县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是一家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综合性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公司定期去把他回收的物资运回来,给他的价格在市场价格基础上再上浮2%。”益民回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小军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废旧物资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社会性问题,“我们把贫困户组织起来,为他们建设回收站,让他们通过回收废旧物资脱贫致富,既保护了生态,又消灭了贫困,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周小军一直忘不了两年前第一次去程仕余家看到的景象,矮小的土坯房阴暗潮湿,墙面裂缝清晰可见,家里就摆着几样破旧的家具。程仕余穿着破旧的衣服,粗糙的大手满是老茧,眼神也有点迷茫。而在帮扶的两年后,周小军再次来到程仕余家,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土坯房已变成两层小楼,家里添置了新家具家电,楼房旁边的回收库房,整齐有序地堆放着废旧物资。“贫穷已经彻底远离了这个家庭。程仕余的脸上有了笑容,眼神也活泛了起来。”周小军告诉记者,物质的改变只是脱贫基础,精神面貌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脱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