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锁:集成创新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

 
  当前,我国面临着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农产品品质低、农民增收难、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高等突出问题,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作为支撑农业发展的砥柱,农资行业在解决农业转型升级难题的过程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就上述问题,专程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科技创新应对三大挑战
 
  《中国农资》记者: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张福锁:过去几十年,我国农业用不到全球7%的耕地面积解决了世界21%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虽然能养活自己,但农业竞争力还不强,农业科技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大。具体来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挑战:
 
  第一,农民要产量,但我国作物产量还不够高,投入却很高。我国人口众多,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口粮供应,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完全解决,还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一些人认为现在不缺粮食,就算不够还可以进口,这是一个危险而错误的认识,因为粮食安全是绝对刚需,一旦出现较大缺口,必将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第二,未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都要靠品质的提升,但我国农产品品质却不够高,高品质农产品所占比重不够高,主要水果蔬菜优质率和商品率低,进口量比重较大。以苹果为例,我国苹果产量占全球近50%,却只有不到12%的出口额。
 
  第三,未来农业必须是绿色的,但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却很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破坏。随着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未来资源环境能否承受持续增长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国家提出要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和环境安全的三维提升,由高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的农业转变为优质高产、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现代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您认为农资行业应当如何作为,助力解决上述问题?
 
  张福锁:化肥是粮食的“粮食”,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的确离不开农资企业。新时代的肥料企业,应贴近农业需求设计、生产、销售和施用绿色肥料,重点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数量足、质量好、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过去,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水、肥、药等资源,环境代价很高,但生产效率很低。现在,我们必须创新技术,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双赢。
  现在农业生产要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加效率、向绿色发展,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农资企业的科技创新。我认为肥料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效率更高、促进农产品品质提高、助力土壤更健康、减少污染,也就是要研发生产增产肥、节本肥、省工肥、提质肥、效率肥。农资企业应着重从减肥增效、增产增效、绿色高效、提质增效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实现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小幅度增产,在大幅减排基础上大幅增产,通过提质增效达到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
 
  集成创新需平台化运作
 
  《中国农资》记者:您认为,农资企业应如何创新,才能真正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愿景?
 
  张福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肥料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行业创新最大的动力是利润驱动,而不是为了促进农业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我认为,这首先涉及到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因为企业要生存,必然会追逐利润,所以让一家企业来承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想实现作物、动物甚至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系统高效,发展绿色产业,首先要有一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产学研各领域必须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分工协作,联合攻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思路、方法和技术,而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分散的二级学科范围,不能采用传统的解决不了全产业发展问题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从学校等科研机构角度来说,就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现在不仅仅是学科之间要交叉,科技与经济、与新兴产业、与政策和人文科学等的融合都越来越重要。最后,科研成果要想落地,必须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支撑,过去大家习以为常的科研、教学都是在大学、研究所和在城里的实验室进行的,而不是在生产和产业一线,现在我们必须变“研学产”为真正的“产学研”,根据产业需要去做科研,去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只有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才能跟得上农业转型的步伐,最终推进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
 
  过去几年,我们与司尔特、云天化、六国化工等大型企业,通过科技小院的方式展开深度合作的目的正在于此。今年,我们在磷复肥产销会前后,成立了国家肥料绿色发展创新联盟、长江经济带磷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平台等行业集成创新平台,目的也是希望通过依托平台的作用,整合行业内产学研资源,推动化肥减量增效相关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农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人才培养是行业升级的关键
 
  《中国农资》记者:您力推的科技小院模式,在促进农资行业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
 
  张福锁:我们国家每年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其实并不少,但真正投入生产的只有不足40%,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农业科技创新利用率和效益均超过50%。也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只有真正落地,才能产生效益。
 
  科技小院就是为了让科技成果落地而设立的。首先,小院提供了科研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不断学习各种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从而提升整个村子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水平;其次,小院架起了一座联通农民与政府政策的桥梁,帮助农民了解并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真正将好的政策落实到实际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去;再次,小院架起来一条连接农业企业,特别是化肥等农资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小院为企业提出建议,企业就可以生产农民所需求的农资产品,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针对性和利用效率,而且实现了增产,同时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一举多得。这样一来,企业、政府、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密切合作、共同服务农民,形成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服务平台。
 
  所有技术的落地,最终都要依靠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科技小院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培养具备理想和情怀,以及独立科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农业人才。通过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这些人才将成为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造者和推广应用者,从而使产学研平台的创新成果真正落地,为农业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