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传媒 中国农资 业界时评>>正文内容

中国农业规模化在路上

  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没有机械化,规模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才能实现;还意味着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智能化参与的农业生产能最大限度实现标准化,使品牌需要的质量与稳定有了可靠保障;规模化还蕴含着农业效益的提升。过去有专家说“减少农民是致富农民的唯一出路”——减少农民意味着农业经营主体可使用管理更多土地,规模化以及规模化带来的效益才可能实现。
 
  这样的经验和逻辑下,农业规模化成为一个热词。但这个热点却是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农业的认知不断深化。它不断变化是因为中国农业规模化的变量因子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农业规模化与组织和社会密不可分。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农业人口的转移、农业从业者的集中是农业规模化的必备条件。但到底转移多少人、流转到多大规模却不仅仅是农业的问题。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能否顺利进入城市是农业规模化正相关因子。中国不可能接受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游移在城乡结合部的农业规模化。一边逐渐形成贫民聚居区,一边发育发展农场主群体,这是已经被国外实践证明不成功的农业现代化途径。因为它社会成本过高,无法人道、和谐、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规模化的进度和程度始终服从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它只能是一个综合的结果而非单兵突进的目标。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框架,也是农业媒体人观察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角度。
 
  另一方面,农业规模化又有着自身的发展动力和成长规律。在通过土体流转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初级阶段,规模化的边界似乎还不明晰。但随着各种制约因素的显现,种植大户盲目扩张效益不升反降、城市商业资本下乡铩羽而归的新闻陆续出现,于是人们开始讨论:中国农业到底多大规模才合适?目前大家比较接受的观点是中国各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形态各不相同,东北、西北等可以发展美国式大农场,东南、西南等比较适易发展法国式中小农场。现在动能与变革最集中在华东、东南地区,这些地方的工业发达、收入领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探索很具有实践意义和探路价值。比如曾有专家调研发现:长三角的家庭农场规模曾经从200亩左右扩展到400亩,但数年运行下来,发现规模提升后效益反而下降了。这里面既有规模提升后需要的人技物滞后的影响,据说还有周边地区城市家庭收入的对比效应。200亩左右的农场收入已经与城市中等家庭的年均收入10万元大体均衡。笔者最近在对江苏现代农化服务经营主体的采访中了解到:当地2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因为规模效益限制了机械化投入,日子比他们七八百亩的要难过。相反,他们这样规模的反而能够使规模和机械化等技物水平达到最优配置。
 
  是啊,城镇家庭收入也在提高,农业规模的参考变量、促变因子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农业规模化还在路上!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