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千蕈盛开惠万民 不上瑶台富穷乡

记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我国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发明者彭兆旺

彭兆旺(左)向大家展示食用菌栽培技术。

  他是一个农民,为了生计操劳半生;他是一个科学家,半生操劳发明的技术推动了食用菌产业步入规模化生产的时代。他,就是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发明者、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彭兆旺。2016年底,电视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荣获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大奖。该纪录片正是讲述了彭兆旺发明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坚持探索

  创新食用菌栽培技术

  彭兆旺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福建省历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法,古田县大甲乡地处偏僻,缺少耕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正是在这里,彭兆旺与食用菌结缘。

  1966年,18岁的彭兆旺第一次见到了食用菌,那是一支装着银耳的试管。当时彭兆旺就对这个奇怪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月后,在段木上绽放出白莲花般美丽的银耳在南皮县以一斤126元的价格被全部收购。“这种东西居然能卖这么高的价格,如果把它们推广出去,那老百姓不就可以脱贫致富了吗?”彭兆旺心里从此种下了一个愿望,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1969年,彭兆旺带着从三明真菌研究所买来的7402号香菇菌种走进大山,在大山里搭起了一座菇棚,开始了自己的香菇栽培试验。按照当时的技术,香菇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出菇,且产量、质量都很低。彭兆旺决心打破常规,研究出时间短、产量高、质量好的香菇。

  彭兆旺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香菇研究上,他每天蹲在菇棚里,细心地观察并记录着香菇生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为了更好地观察香菇生长,他晚上干脆就住在菇棚里。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彭兆旺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菇种,但是香菇的产量依然不高,质量改善也不明显。彭兆旺用手掌托着一株株大小不一的香菇,仔细思考着问题的症结。是温度还是湿度?是木料还是菌种?各种因素汇集在他的脑海中,他像着了魔一样,不停地反复琢磨着。

  在1971年底,一次对香菇的常规观测令彭兆旺激动不已。他发现,一块菌种培养基在没有段木的情况下,居然自己长出了一朵小香菇。这个发现让彭兆旺想通了一件事,木段不是香菇生长的必需物,它是可以替代的。于是,彭兆旺开始寻找段木的替代品。木头是一种材料,彭兆旺首先想到的是乡里锯板厂的木屑。那时,木屑很少被再利用,全都被当作废料堆在一起。彭兆旺就取了一些,又加入了棉壳、麸皮等营养物,一起装在袋子里,模仿段木制作菌棒。

  这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实验,既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看,也没有任何人可以请教,彭兆旺只能依靠自己。一开始,菌棒的长短还是模仿段木的长短,效果很不理想。于是,他便开始不断改变菌棒长度进行观察。而这只是开始,袋子的承受力如何?菌温是否合适?灭菌是不是彻底?什么香菇的品种适合在木屑里栽培?培养基的配方是多少?由于当时没有无菌操作的概念,很多杂菌进了袋子,给实验造成了很多困难。甚至当时一个菌棒封口的问题,他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解决。

  彭兆旺没有想到,这项实验一做就是8年。直到1979年,“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才算彻底完成。8年里,彭兆旺顶住压力与困难,始终坚持香菇菌棒研究。文革时,他的菌种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他就在自己屋里偷着种。没钱了,他偷偷卖掉了家里屯的盖房子的木材,接着种。这件事也使得他和家人的关系日趋紧张,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彭兆旺终于克服了所有困难,实验成功了。

  袋料菌棒栽培香菇,使香菇2—4年的生长周期缩至8个月,成本下降了50%—60%,产量提高了5—6倍。据统计,这项成果促使我国香菇生产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取代了日本“香菇霸主”的地位,使香菇成为我国唯一可以左右国际市场行情的农产品。并且,菌棒的技术延伸至22个品种,每年为国家节约木材5000余万立方米,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成果分享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中国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表示,彭兆旺发明的食用菌栽培模式非常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农村的经济现状。由于“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模式易取材、易操作、易推广、方便菇农掌握,食用菌栽培呈现了快速发展之势。

  获得成功后,彭兆旺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致富,而是将此技术毫无保留、无偿地传授出去,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在他无私引导与传授下,菌棒袋栽香菇技术被迅速普及,成为多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武器”。很多村民回忆,当时他们山里人没见过栽菇,学得慢,教了一遍也做不出来。彭兆旺听说了,就翻山越岭到各个自然村里,挨家挨户、手把手地教。大甲乡及周边县乡的乡亲们,提起彭兆旺,都从心里佩服他:“我们做食用菌都是他教的,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

  曾经有个美国人了解彭兆旺的发明后,特意写信邀请彭兆旺去美国发展食用菌事业,在美国申请专利,彭兆旺拒绝了。如果当时彭兆旺申请专利,现在应该已拥有上亿元的资产了。他不仅没有申请专利,还免费为老百姓做培训,他选择将技术毫无保留地无偿奉献给山区和广大农民。

  自1978年以来,由古田带动福建省,再传到浙江庆元、龙泉等,在人传人、人帮人的传播模式下,全国累计帮助2800万名菇农摆脱了贫困,为3500万名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快速促进了全国香菇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山区农民因种植食用菌摆脱了贫困,也推动了香菇菌棒栽培的技术在全国迅速普及推广,很快打破了千百年来段木栽培香菇的历史,中国香菇产业进入发展中的“80年代春天”。

  由于他的发明及无偿的奉献,兆旺菌棒技术从香菇逐渐被迅速普及使用到其他各类食用菌的生产上,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类食用菌的袋式立体栽培,促进了产业效益的大幅提高。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全国年产量已经超过了3500万吨,千万户农民通过种菇摆脱了贫困。新疆、辽宁、青海、海南、贵州、内蒙古、广西等省(区),政府均出台了食用菌栽培的相关政策。在全国有脱贫任务的国家级贫贫县中,多数县选择了依托食用菌产业脱贫,其中近70%的县选择了以香菇为主。通过食用菌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和脱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彭兆旺“人造菌棒栽培香菇技术”的首创成果,刷新了我国菌棒香菇等食用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格局。

  如今,适合中国国情的菌棒食用菌产业之花,迅速开遍大江南北,带动了我国食用菌制袋、吹膜、食用菌机械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由彭兆旺首创的“人造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仍然在食用菌行业引发着连锁效应。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