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棉花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驶入创新轨道

  2017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我国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9%,保持了稳中向好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包括纺织在内的传统产业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规模以上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长6.7%。棉花行业形势也呈稳中向好态势,据中国棉花协会近期的调查显示,全国植棉面积较去年增长近7%,棉花产量有望提高,棉花消费量约为800万吨,较上年度持平略增。”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在2017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介绍。

  供给侧改革正当时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均大幅下降;棉花消费量在临时收储3年逐步递减,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3年稳中略增,维持在700多万吨;棉花进口量在临时收储政策3年持续增加,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3年陆续下降;纺织品服装出口在临时收储政策3年呈上升趋势,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3年逐渐减少;内外棉价差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3年持续收窄。”在2017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简单回顾了自1999年我国棉花体制改革以来,18年间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情况,简要介绍了2011年—2013年的3年临时收储政策及2014年—2016年的3年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期间,我国棉花产业的相关情况,并对中国棉花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及国内外棉花价格走势进行了对比。

  中华棉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何锡玉在分析当前我国棉花产业形势时表示,在临时收储时期,我国棉花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后,国内棉花产业走向市场化;当前时期,市场在低迷中孕育转机。他认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国内棉花产业好转,主要表现为棉花总库存下降,国内外棉价差缩小,棉纺产能回升,棉花进口量下降。

  2015年,在新疆实施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便是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开端。

  2016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棉花产业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局面,价格上涨、库存下降、质量好转、需求回升。据高芳介绍,2016/2017年度,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主要体现在:籽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棉花价格指数上涨两成以上,内外棉价差持续收窄,棉花质量提升,纱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回稳。

  目标价格改革成效显现

  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总体运行平稳,虽然全国棉花总产量不断下降,价格波动大,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棉花单产提高,质量提升,价格上涨,棉农收益得到了保障。“国内棉花需求趋于改善,纺织工业运行平稳,纱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棉花消费量同比增加,储备棉轮出政策进入常态化、机制化,内外棉价差明显缩小,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戴公兴说。

  今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确定以新疆为重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为补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在保护区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个举措为稳定棉花产能奠定了基础。未来5—10年,本着‘自给为主,适度进口’的原则,中国棉花产量应不低于500万吨,可以满足整个纺织行业2/3的需求。”戴公兴说。

  对于我国棉业的发展现状,高芳也认为,目前国内棉花的生产布局已经从三足鼎立发展到一主二辅,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比重由10年前的30% 升至当前的70%—80%。

  众所周知,近两年,我国政府正在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期实现农村产业链条完整。“目前,棉花纺织产业融合发展的现象也不断涌现,趋势不断增强,特别是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经营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积极借力‘互联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贸易方式的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棉花协会也倡导业内各方携起手来,从相加走向相融,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上下游合力共同推进中国棉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新优势,打开新空间,赢得主动与未来。”戴公兴说。

  创新至为关键

  经过连续的储备棉轮出,棉花期末库存减少。“储备棉库存量将继续减少,保有量或减少至1200万—1500万包;2017/2018年度中国期末库存预期减少到3960万包。” 路易达孚全球棉花部总经理卜卦预测。随着储备棉库存占比减少,棉花进口对全球棉花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针对2017/2018年度棉业形势,高芳认为,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国家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棉花扶持政策方面,新疆将完善目标价格政策,并保持2017年—2019年3年不变,储备棉投放机制不变;棉花进口将按需确定,棉花生产消费将有所回升,棉花价格将长期趋稳。

  今后,棉花产业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高芳认为:“第一,要稳定发展棉花产能;第二,整体产业发展要以质量为主导,顺应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第三,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的融合发展;第四,创新转型,促进产业整体升级;第五,简政放权,实现宏观调控科学化、机制化、可预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认为,棉花产业未来有是三个发展趋势:一是东部地区的植棉面积会继续减少,棉花产量将继续下降。二是若真正实现“脱钩补贴”政策,将对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产生不利影响,而棉花产量将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三是国内棉花总产量将继续下降,棉花新品种以及种植机械化对其会有重要减缓作用。在国际贸易方面,除了会继续大量进口棉花外,国内生产能力的下降和纺织品需求的变化将成为影响我国棉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针对当前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层面的产能过剩、产业与金融政策不确定、市场机制不健全,微观层面的企业困境、风控与自律意识弱、市场把控力差等问题,何锡玉认为,融合、创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是我国棉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要通过转型发展和模式创新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去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棉花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戴公兴说,创新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业发展形势所迫。我国棉花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从棉农到企业,从政策到产业标准,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中国棉花协会应携手业内各方,在各个层面努力探索。政策设计上,积极倡导财政补贴与棉花质量挂钩,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探索新型棉花补贴方式,合理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开展‘互联网+合作社+保险+期货’课题研究,期望通过试点为未来棉花补贴政策的创新性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行业层面上,应积极推动棉花现代物流、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以‘中国棉花’标志为平台,开展‘质量兴棉’行动,推动棉花标准、行规行约的制定和完善。企业层面上,继续推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产品服务的创新,为业内企业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创造有利环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