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马瑞强:“互联网+农业”助推农村新变革

    “‘小马哥’可以把咱的问题带上两会!”

    在“云种养”App和微信公众号上,全国人大代表、云种云养(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强征集到了网友关于扶贫、创业、食品安全、政策补贴等100多条建议。

    在今年两会上,他结合农民兄弟的想法以及自己创业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加强对“互联网+农业”支持力度》、《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等建议。

    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的“80后”微生物学博士,2010年辞去央企高薪工作返乡务农创业,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内蒙古代表团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他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自己眷恋的土地。如今,他创办的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过万亩。

    “农村的产业发展要紧跟互联网。” 马瑞强表示,今年他更关注“互联网+”的内容。

    2015年,农村互联网销售额已经超过1400亿元,正在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特别是引导农村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说起互联网在农村带来的变化,马瑞强特别起劲。他说,农村就像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宝地,各类社会化服务都在向农村拓展。尤其在城市电商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电商顺势崛起,农产品进城加工业品下乡,既帮助农民开拓了增收渠道,又激发了农民的消费潜力。

    “虽然现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如何鼓励尝试‘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摸索符合市场规律的‘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仍待破题。”马瑞强认为,“互联网+农业”不单单是农产品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叠加,“互联网+农业”关键还是要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能够卖上好价钱的问题。

    结合自身经验,马瑞强发现“互联网+农业”存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采购等,这些环节都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农业在互联网转化应用过程中存在普及率低、使用效率低、人才与资金短缺等问题,直接导致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产力转化严重不足。

    2015年8月,马瑞强联合另一位大学生创业者,成立了云种云养(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科技推出定位于互联网+农技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云种养,通过汇聚千万农业权威、资深专家,实时免费为农业从业人员解决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发挥农牧专家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价值。不同于以往农业电商以流量为中心的模式,云种养开创基于专家与农户强关系为纽带的云端农业问诊模型。

    “政府应从政策、业务、金融、人才等几方面提供扶持,帮助市场主体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实践。”马瑞强认为,这种扶持不仅仅包括农村电子商务,涉及互联网应用的农技服务、农业金融、农业教育培训等农业生产环节的扶持力度也应该加大。

    对此,他建议一是要完善政策支持,为新型农业互联网项目在政策审批方面提供便利,降低注册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在税收方面提供减免优惠;二是要强化资金支持,设立互联网农技专项扶持资金;三是要提高人员支持,提倡地方政府与互联网农技项目积极合作,组织当地农技人员定期开展利用互联网形式的农业教育、培训;四是要加大宣传支持,呼吁行业重视农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过媒体报道提高农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和价值,特别对互联网应用的农技服务做典型宣传;五是要提升业务支持,挑选部分行政村设立联络示范点,解决电商物流从乡镇到村的流通通路,对联络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鼓励联络点开展自主创业,脱贫致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