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把脉“六期齐至” 突出“四个转变”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农信社全面完成转型发展任务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农信社的改革经营发展,起点之高、挑战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站在新的起点,怎样判断形势、理清思路;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对此,《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对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建成进行了专访。
透过经济脉搏打量农村金融发展趋势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在人人唱衰的经济下行期,农信社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建成:从黑龙江看,农信社当前发展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派生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机遇千载难逢;但同时,经济金融不确定因素叠加,自身新老矛盾问题交织。从“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趋势看,可以概括为“六期齐至”。
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期。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优质高效农业、高品质食品、乳畜产品、旅游养老等领域拥有巨大潜力。省政府已组建大型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相继启动,政策性承保面积9940万亩。涉农“两权”和活畜、牧场抵押贷款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发展“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上述金融供给领域存在重大机遇,为提升金融核心地位、发挥金融拉动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以前,我们对规模扩张过度依赖,习惯按照投放规模倒推经营计划,对盈利能力、创新能力、要素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等内涵发展指标重视不够,考核比重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没有形成。受经济下行、减息周期影响,贷款增速明显放缓,传统农贷出现萎缩,利差急剧收窄,最终体现在盈利能力下降。经营失速、风险加大不但对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挑战,也将使转型发展压力日益凸显。必须下决心把当前压力立足于内部挖潜来考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为根本,通过调整优化结构,培育增长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推进金融改革的深化期。受金融改革进程加快和监管政策趋严影响,国有、股份制、政策性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纷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包袱较重、质量不高,条件不够,我省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已组建的农商银行在法人治理和内在运行机制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在如何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机结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十三五”期间,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既要化解历史包袱、提升整体质量,又要遵循市场化规律、注重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完成农商银行全部“翻牌”的任务非常艰巨。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爬坡期。金融创新理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过分强调贷款保证措施,产品创新也因此无法突破低水平、低层次复制束缚,没有自己首创的高水平核心金融产品,金融供给不能有效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所减弱,这既是当前突出问题,更存在挖掘潜力空间。
农信社改革发展都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牢固坚守“支农、支小和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禀赋条件,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产品、培育自己的核心客户群,这是衡量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否则,我们就背离了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
破解新老问题和矛盾的攻坚期。多年来我们自身积累的问题矛盾也在加速显现: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不能有效适应银行业市场化经营的实际;物理网点覆盖广、数量多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现实面前处于被动;综合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需求与科技引领支撑不匹配;现有的高收入、高成本的经营模式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农村金融市场放开的冲击;现代金融企业文化理念与高管、员工文化氛围不能有效相容。以上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十三五”时期,要把人才引领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加大新模式、新业务、新技术专家型人才引进力度,对于急需的领军人才坚持按市场规律运作。
坚守风险底线的考验期。受经济下行影响,黑龙江农信社存量资产质量下迁,不良贷款偏离度升高,问题机构占比高,信用风险问题依然突出。当期一些综合经营数据不真实,存量不良化解不彻底,防新能力依然不足,其中更隐含着大量道德和操作风险。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过渡,新老客户结构发生转换,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信社金融供给未能及时跟上,现代农业新增长动能没有形成,导致盈利性风险开始显现。银行业同业、理财、信托等交叉金融风险隐匿性强,存在转嫁蔓延风险。互联网、非银行和民间融资等社会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输入风险加大。以上各类风险相互叠加后,可能加大对农信系统的冲击。“十三五”期间,要由过去防范信用、操作单一风险,向防范信用、道德、市场、跨行业、盈利和流动性等综合性风险转化,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调结构、稳增长、补短板”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十三五”时期农信社应采取哪些应对之策?
王建成:“十三五”时期是农信社已经全面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应对不力、无作为或有做无为,改革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会丧失既得成果,重陷经营困局。为此,要突出做好“四个转变”: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六个不动摇”。坚持速度服从质量、立足长期兼顾短期的总体思路不动摇;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的战略定位不动摇;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动摇;坚持做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快的金融产品不动摇;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的经营策略不动摇;坚持发挥灵活、快捷、优质的经营机制不动摇。
第二,转换发展动能。“向五大要素要动能”。向管理要素要动能,提升激励约束和经营考核机制的精准、科学和有效性;向技术要素要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渠道创新、营销创新驱动力;向人才要素要动能,充分激发各类人才资源创造力;向金融要素要动能,提升资负收支结构中效率贡献度;向资源要素要动能,实现银银、银保、银企和银政资源融合共享发展。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由规模驱动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经营绩效考核,发挥管理决策核心智库功能,通过增加效益指标、创新指标、风险指标种类、提高考核权重,激发经营法人内生动力,引导减少传统要素投入,提升存量要素质量,扩大创新要素投入及重要领域配比,实现人员、网点效益增加,科技贡献度提高、成本收入比下降、资产利润率提升。
第四,转变工作作风。银行本质就是专营金融风险的中介,没风险就没有收益,健康发展源于管控好风险,风险与发展互生相伴,辩证统一。风险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如非要对立起来,就是不担当、不负责,这种工作作风必须转变。转变作风要靠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使在状态、敢担当、能干成事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转变作风要靠有效的培养锻炼机制,使员工不断增长才能,成为会作为的人才;转变作风要靠从严管理,坚决把不作为、有做无为、工作成效不明显的人员调整替换下去。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潘建珍:供销巾帼 不让须眉
- 下一篇:马瑞强:“互联网+农业”助推农村新变革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