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传统银行缺失的那些互联网基因

    传统银行业正在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做法,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机制,但银行业转型可谓知易行难。从目前来看,传统银行业转型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与互联网金融的差距还将持续存在。

    差在监管环境上。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先有创新实践,后有监管跟进。

    银行却全然是另外一副模样,许多事情、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做,但是银行不可以做;互联网金融机构做了没人管,银行做了就违规。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从官方到民间多是鼓励、宽容,但对银行,舆论却要苛刻得多。

    差在市场感知上。表现在市场竞争上,银行是在推业务、拉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往往做的就是一件事,推产品。有时候,甚至仅是依靠一个有特色的好产品,就可以立起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成为银行的竞争对手。

    差在盈利模式上。传统银行的业务追求的是单笔变现,做每一件事情都期望收入覆盖成本,还希望略有盈余。互联网金融追求的是客户的数量和粘性,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单独追求盈利性,追求的是持续长期的交易关系。典型的就是理财产品的设计思路,互联网金融是想方设法降低交易成本,尽可能让客户多受益,提倡T+0;银行则多在产品募集期和起息日上做文章,力图通过占用客户资金多获利。

    差在管理思维上。在和客户交互时,银行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管要求,而且决策会经过繁琐的管理程序,无论突发事件应对还是内部流程变更都需要层层审批,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则享有较大自主权,可以灵活处置,及时响应市场和客户,从而赢得客户。

    差在服务导向上。传统银行客户定位于高端客户,因单个客户业务规模大,可摊低银行各项服务和风控成本,导致银行喜大弃小,嫌贫爱富。互联网金融企业并没有和银行争抢传统客户,而是从中小企业(网商)和低端客户着手,以提供便捷的客户体验吸引客户,甚至银行主动退出的客户也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追逐的对象。

    差在风险偏好上。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监管约束少,从资本约束到市场风险管控都有较大的灵活度,风险偏好和容忍度相对灵活。银行的风险文化在最大化地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维护行业信誉的同时,却使客户产生了较强的隔离感,显得不接地气。

    一个比较讽刺的现象是,原本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通道是银行机构网点、银行卡和电子渠道,但第三方支付和各类理财网站发展之后,客户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支付,通过互联网渠道去选择理财产品,通过垂直搜索网站筛选个人贷款,银行从直接面对客户的前端窗口被挤到了后台。

    所以,银行的反击,一是建立自己的场景,二是拓展通道的入口。很多银行已经着手开发自己的金融服务平台、直销银行、移动支付工具、网上商城、网上就医系统等电商化平台和应用,丰富场景运用,目的就是吸引客户通过本行的平台去筛选服务信息。也有的银行开始与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资金资源的网站合作,如途牛旅行网、齐家装修网等,通过垂直网站引流自己的客户。

    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一直不同。传统金融看互联网就是一个通路,但是互联网看自己则是一个平台。互联网金融一直把客户体验放在首位,不在乎当下赚不赚钱,只求累积人气、用户与影响力,然后再想赚钱的事情,而银行多是在想怎样巩固现有的市场。有的人想着怎样应对挑战,有的人已经在谋划未来,这大概就是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的隔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