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茶博会还能体现它的价值吗?


  上期,我们重点分析了茶业展会在消费者体验和企业参会审核标准,以及宣传推广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了茶周刊的建议。

  本期,我们围绕茶展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搭建对接国际市场桥梁、如何实现优胜劣汰等问题展开探讨。

  茶博会应追求“年轻化”

  看的行业展会多了,茶周刊记者发现一个现象:目前全国茶业展会会期大多都在三到四天,而且往往都包含一个双周末。尽管时间够长还包含周末,但茶业展会上最大的消费者参观人群还是中老年人。在北京,那些退休老人成为各种展会的一景。具体到茶行业,我们还是要提醒:老年人有时间逛展会不奇怪,要上心的是茶展会该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据我们在各地的观察,参观茶业展会的中老年人居多,而真正的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00后出现的数量相对少一些。不论是为培育市场,还是传播文化,都需要在茶业展会上强化“年轻化”的内涵。而现实是翻看各大展会的活动流程,各大品牌推介会、签约会、发布会层出不穷,但真正吸引年轻人的创意类活动却少之又少。

  分析深层原因,有两方面值得提醒。一是对年轻市场的研究、开发、开拓,从行业整体看还是偏弱的。展会上的“年轻化”稀缺其实是参展企业对年轻市场乏力的直接表现。二是展会在拓展年轻消费群体上,思路相对老化,办法相对缺乏。但茶周刊认为,茶博会是行业与年轻市场面对面接触,吸引、影响、服务他们的绝佳平台,要有意识地增加对年轻群体的研究和会务开发。

  首先,让茶博会本身时尚化、年轻化就是吸引年轻人的最直接方式。例如,在2018年北京茶博会上出现的拍摄抖音视频、推广茶席的活动,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年轻消费者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不断把茶文化和茶艺拓宽、接地气。不是说穿着唐装读茶经不好,而是说更需要让年轻人玩玩茶叶拼配、虹吸壶冲泡,将短视频、快闪等时尚元素与茶结合起来,吸引年轻人参观体验。结合时代风向,把握科技前沿,用时尚感十足的产品、紧跟时代潮流的活动,去“撬动”年轻人的心。

  茶博会要为参展企业精打细算

  今年在浙江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记者看到有些展商提前一天撤展。这不是浪费了这个展位和最后一天吗?从这些展商口中得知,他们大多是来自云贵等偏远地区,由于展览预期效果不理想,而杭州的交通住宿成本较高,他们提前撤展就是为节约成本。

  记者观察分析认为,造成以上情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全国各地茶博会繁多,茶企“分身乏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地级市以上的茶博会全年竟达100余场,这导致同一时间、不同城市在举办多场茶博会。例如,在“两展一节”期间,天津茶博会在梅江会展中心举办,京津两地距离本就不远,又是同期开展,必然造成参展商、消费者的“分流”。

  二是茶博会的功能定位面临着革新和多元,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参展商的需求,展会自然会进退维谷。怎样有针对性?要精打细算!在“两展一节”的分展区,记者惊奇地看到有很多茶行业以外的行业也设有展位,其中奶制品、坚果类等食品展位前门庭若市;杭州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提前撤展的同一展厅里,加纳展商香甜的巧克力瀑布却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参观,大家排着长队等待品尝、购买巧克力可可饮品。

  这说明茶业展会需要从最初的供需对接、产销签约的定位与时俱进,向既有专业性,又兼顾大众消费者观展、逛街、体验、消费的方向探索。从记者观察看,北京近些年有茶展将采购节合并举行,突出满足消费体验与选购。消费者觉得上算了,展会效果可想而知;自然参展商也会收获多多。三天至四天的茶博会展期长还是短?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日历上,而在展会里。如果参展茶企觉得成本高于参展效益,权衡利弊,提前撤展就成了理性的选择。

  国际接轨任重道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和推进,茶业展会成为国际茶业同行登陆中国市场的便捷平台。不论是北京西安广州这样的销区展会,还是杭州乐山安康这样的产区展会,人们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但在参观采访中,茶周刊记者发现目前中国茶企业通过茶展走向世界的路还刚刚开始,茶展会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首先是面对国际市场,要有足够的国际市场开拓和维护资源,要用自己的专业实实在在帮助中外茶企,而非招商几个外国面孔来装点门面。在这里,茶周刊想强调一句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记者见识过不大的城市,不多的外商,就撑起一个国际茶业展。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赶时髦、装门面上,初心就有问题,实效也好不到哪里去。

  其次,要把国际茶叶贸易往来当做一条线一个面来经营,茶展只是其中的一个点。否则每年只忙乎那几个月,既没有对客户的回访和服务,也没有对展商的辅导和提升,展会效果自然不会大喜过望。记者在今年4月在乐山采访中外茶商洽谈会,应该说主办方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像丹麦从没有来过中国的茶叶行会也带着茶商都来到中国参观、采购。

  但瑕不掩瑜的是,对企业的筛选跟辅导没有及时跟上。记者看到一个地方茶企拿着自己产品的检验报告跟加拿大茶叶采购商代表说:我只有一项农残超标,能不能通融一下……

  茶周刊认为,中国茶企走向国际的征途离不开国际专业茶展的帮助,而国际专业茶展的功效提升需要主办方更加艰苦的付出。整体上看,官气足的展会在市场开拓方面有待提高,而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茶展企业,比如深圳华巨臣、广州益武,在市场开拓、市场维护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其精神值得整个行业发扬光大。

  优胜劣汰:茶博会多元化前景

  茶周刊记者在参观采访过程中,听到很多人都疑问说:真的有必要举办那么多茶博会吗?这些茶博会都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吗?其实这也是茶展行业未来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茶博会中,在广州、厦门、深圳、杭州等地举办的茶博会,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为茶展赋予了在茶叶消费市场巨大的拉动力、辐射力,因此成为有志于拓展全国市场茶企的“必争之地”,也造就目前中国的“明星”茶博会。然而,除了这些“明星”茶博会,每年依然有很多茶博会在各地举行,过多的茶博会,不仅给产区企业带来选择之难,也造成企业财力物力人力上的虚掷。

  茶博会宜精不宜多。茶博会如果不讲质量只讲数量地盲目举办,展商的期望值无法达到,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会大大降低,而茶展自身的生存运营也会遭遇危机。因此,行业人士和消费大众都认为茶博会应当宁缺毋滥。适时适地举办,才能充分发挥其“博览”与“交易”、“推介”与“展示”、“普及”与“提高”的功能。

  但全国茶博会如何瘦身,这是个需要时间回答的问题。在过剩背景下,每场茶博会对主办方和参展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资源耗费与收效之间的平衡点是大家在一直在努力找寻的。相信随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自然淘汰就会成为现实。不过现在看,不断成熟的“明星”茶博会无疑能够创造双赢的良好效果,而那些边缘化的鸡肋茶博会还将继续接受市场的检验。

  当前中国的茶博会还处于发展上升向转型分化转变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同质化竞争向品质化竞的转变是必然,千人一面向专业性转变会越来越得到验证,而单纯的产销功能向大众参与、消费支撑进化,或许会成为趋势。未来,一些不具规模、没有效益的茶博会或将淡出公众视野,而那些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茶博会则继续朝更精、更专、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