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生鲜农产品冷链“断链”缘由及解决方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生鲜、速冻、乳制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产品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依然存在基础设施配比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不高、行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激烈、监管不严等问题,导致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冷链物流损耗率居高不下。

  据统计,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损耗率达25%-30%。每年因“断链”损失的蔬菜水果达上千亿元人民币。

  冷链“断链”的原因

  冷链设备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国冷藏车保有量约9.3万辆,远低于美国、日本的20余万辆。冷链设备设施的差距,导致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断链”,损耗较高。

  冷链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我国中西部冷链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部乡村冷链设施建设落后于城镇地区。冷库网点不足,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冷链产品全程低温控制的工作要求。

  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冷链物流是以温控为核心的物流系统,这比常规的物流仓储、运输更复杂,要求更高。企业标准的不同使得冷链运作无章可循、监管困难。

  市场监管不力。我国冷链企业众多,但区域性、全国性的龙头企业较少,冷链物流呈现“小、散、乱”的现象,再加上目前相关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很多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温控不力的问题。

  缺乏高素质冷链物流人才。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从事冷链物流的人大多从普通物流企业转变而来。冷链物流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操作规范,对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人才匮乏导致一些冷链物流企业管理不善。

  恶意竞争下的违规操作。冷链企业运营成本高,但进入成本低,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往往导致冷链“断链”。

  冷链意识淡薄。与品质相比,大部分消费者更看重价格,这就导致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只关注产品成本,使得很多企业对冷链物流环节出现的违规操作视而不见。

  冷链“断链”问题解决方法

  培育消费市场,增强消费者冷链意识。只有当消费者对于冷链产品有了真正的品质需求之后,冷链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所以,要提高广大消费者和企业的冷链物流理念,加强对冷链物流、统一配送的重视,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的冷链意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冷链设施设备。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发展需要财力、物力的重点扶持。因此,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运输的设备设施,加快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严格冷藏保温车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以及使用过程管理,提升冷链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确保冷链产品在物流各个环节的温度都能得到控制,才能保证冷链产品到达消费者市场后的品质。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实现冷链的数字化、全程可视化管理。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货源信息的获取,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完美结合,在利益的驱动中做好统一配送和全程冷链。

  加强冷链行业标准统一,落实冷链市场监管。国家应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沿用。只有政府加强引导,各个监管部门监管执行到位,制定出的相关标准才会严格执行。

  加强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大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依赖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大力培养冷链物流方面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加强冷链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技能的提高,依靠专业技术防止冷链“断链”。

  解决冷链物流“断链”还需具备供应链思维。供应链思维能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可控、不“断链”。其次,需要具备平台化思维。构建温控供应链服务平台,实现动态在线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保证全程的可视化。再次,需要具备标准化服务思维。只有将每一项冷链物流服务做成标准化的冷链物流产品,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温控集成服务,真正解决“断链”问题。此外,需要具备产品溯源解决方案。这既有利于客户了解产品从产地集采到销售客户手中的全过程,也有利于企业在发现质量问题时,及时找到影响冷链产品质量安全的环节和影响因素,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依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