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传媒 中国农资 农化服务>>正文内容

稳定性肥料在水稻“减”肥上大有可为

  大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粮,水稻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播种面积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播种面积达4.44亿亩。水稻跟玉米一样,属高耗氮作物,对氮养分需求量大,且对氮敏感,分蘖期和孕穗期是氮肥需求旺盛期,保证氮肥的总量需求和高峰期需求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现实生产中,农民主要以尿素为主,搭配碳酸氢铵或氯化铵,由于受氮肥有效期限制,农民在栽培水稻时通常的施肥方法是插秧或播种前(直播稻)使用底肥,然后分别在返青、分蘖和孕穗前期追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以保证水稻对氮肥的生理和生长需求。由于追肥多以表面撒施的方式,所以肥料的利用率较低。

  近年由于粮价低和农民进城打工,农民不愿意在水稻施肥管理上投入太多的用工,水稻种植区农民采用高氮(氮养分含量在28个或以上)底肥深施的“一炮轰”施肥方式种植水稻,这种情况在湖北、江苏等中原稻区比较多。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种施肥方式是极不科学的。因为普通氮肥(以尿素为例),其养分释放高峰是在使用后的7-15天,有效期最长不超过50天。养分释放高峰期与水稻需求严重错位,养分供应期也不能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求期,特别在砂壤土或是经常串水的田块,后期会出现脱肥的情况。农民靠牺牲产量来换取用工投入的减少,不仅减产,又浪费了肥料、污染了环境,与当下提倡减肥增效背道而驰。

  稳定性肥料是采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手段来干预土壤中脲酶和硝化细菌的活性,进而间接干预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和肥料的有效期。在以尿素为原料制成的水稻高氮养分含量在25-28之间专用复合肥中添加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能使氮肥的释放高峰期延迟到20-40天之间,比普通尿素的释放高峰期延后半个月左右,而且氮肥的有效期被延长到90天以上,在使用时采取机械深施或是耙地前施肥的方式,与农民现在用的普通高氮肥相比不仅不脱肥,而且增产增收。

  2009-2017年我们在国内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云南、重庆等地的水稻种植进行了多年和多点的试验示范,采用稳定性水稻高氮配方一次施肥不追肥都能不减产或略有增产。在当下水稻种植效益低下,农民不愿多投入,而由于农业补贴农民又不愿放弃土地,又要种地又要进城打工的现实面前,采用稳定性肥料种植水稻(一次底施、酌情追施一次肥料)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现实需求而且能做到“减”(减少20%以内不减产,减少追肥1-2次)肥增效,实为一举两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