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电子阅读 农村金融>>正文内容

建设良好农村支付环境 积极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期待金融助力,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在这场攻坚战中责无旁贷。完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走好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是农商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莱州农商银行为例,2017年,该行在辖内农村地区积极布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303台,全年累计办理各类业务130.5万笔,交易金额7.18亿元;推出新兴支付工具——“莱州收银通”,即扫码支付业务,拓展商户近200余户,交易笔数1.5万笔,交易金额409.5万元;取消了手机银行业务的跨行转账手续费,暂不收取动态令牌工本费,有效提高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率,推进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存在问题

    支付手段较为单一,电子化程度较低。多年的发展使得农商银行的各类系统得到了升级和完善,但支付手段仍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服务中。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渠道已开通,但受人员结构、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制约,农村客户接受程度不高。

    农村客户对自助服务设备认知度不够。农商银行作为最“亲民”的金融机构,已在基层安装了大量的自助服务设备、自助存款机和自助终端等设备,且功能日益完善,但大多数农村客户仍抱有“眼见为实”的陈旧观念,对银行卡和自助设备的认可度较低,本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完成的业务,却都涌向了网点办理。

    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支付安全隐患较为突出。由于农村留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使农村地区成为电信诈骗和出租出借账户的重灾区。

    解决对策

    加强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手段的宣传和推广。加大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工具的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网点的LED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和业务折页或通过组织开展非现金支付渠道业务说明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广大乡村农户进一步了解进而敢于尝试和接受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强化网点对农村客户的教育和指导。农商银行应将营业网点对客户的教育和指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主动引导客户通过电子设备自主完成交易,从而使客户逐步摆脱对人工柜台的依赖,建立起人机交互的信任感。

    把控风险,防范农村支付领域的安全隐患。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提升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安全建设,增强农村居民对支付风险的识别判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持续推进支付知识宣传,内容方面要紧贴惠农利农政策等农民关注的重点,还可联合当地公安、移动通信等部门推出专题宣传讲座,增强宣传效果,营造良好的支付环境。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