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宜红”别样红
“宜红”作为与“滇红”“祁红”齐名的中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历史上曾扬威国际市场、造福新中国经济。
然而,时过境迁,“宜红”时乖命蹇,命运多舛,几乎沦落到销声匿迹。
如今,“好久不见,宜红茶”这句亲切的广告语,再次勾起了人们对“百年宜红”的回忆。通过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运营,让大江南北的人们都为之兴奋和感叹:“宜红又回来了!”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陷入低谷的“宜红”品牌,是如何浴火重生的?扛起“百年宜红”崛起大旗的宜红茶业,又是如何从“风卷红旗过大关”到“风展红旗如画”的?
A 前世今生话 “宜红”
若想清晰地了解宜红茶业的品牌运营,我们必须先从“宜红”品牌的来历和发展历史说起。
“宜红”不是一个狭隘的地理概念
宜红诞生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据考证,清道光年间,广东商人取道石门宜市(又名宜沙、泥沙、泥市,今壶瓶山镇)回家,发现宜市一带茶叶多,且质量上乘,口感极好。他在考察湖南石门县和湖南鹤峰(今湖北恩施)一带的茶区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开始制作红茶精品。将红茶品牌定为“宜红”,即宜市之红茶。这是“宜红”最早的来历。
新中国成立后,宜红工夫红茶成为当时湖北省主要的出口茶类产品。为发展茶叶出口贸易,1950年建立汉口茶厂,专门进行红茶加工拼配,并相继在宜都、五峰、鹤峰、恩施、巴东等地设立红茶收购站和转运站,各收购站红毛茶集中到恩施、宜昌、石门等地进行精制加工,然后调拨到汉口茶厂拼配装箱出口。这一时期,宜红茶生产区域已扩大到整个恩施地区、宜昌长阳县、宜昌邓村、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常德县等地,并相继在红茶产区建立了宜都茶厂、恩施州茶厂、走马茶厂、石门茶厂、芭蕉茶厂等,进行红茶精制加工和红碎茶生产。恩施州的各县市、宜昌市的五峰县、宜都市、长阳县、夷陵区;湖南桑植县、石门县、常德市都是宜红茶原产地。
研究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由汉口茶厂拼配出厂的各类红茶,包括宜红、祁红等国内各地红茶都由湖北口岸出口到世界各国。宜红茶主要出口到前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是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最主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宜红”这个名称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由单纯地理概念衍生的茶品牌。它是由设在武汉的汉口茶厂牵头,融合了农业与商业、生产与流通的品牌。
“宜红”是数代人心血的结晶
“宜红”品牌的形成凝聚了数代茶人的心血与付出。冯绍裘无疑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1950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林彪签署命令,任命中国著名红茶专家冯绍裘先生担任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茶叶公司副总经理、总技师并兼任汉口茶厂厂长,负责宜红茶品质的改进、产量的提高和产品的出口。而中南区茶叶公司就是今天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1952年,冯绍裘指导改制宜红,采用“分级精制加工,升降拼配”的办法,使宜红的品质接近祁红。
从1953年起,苏方同意宜红茶单品贸易交苏,订立合同,售价仅次于祁红。
1954年,冯绍裘针对机械设备在分筛、拣剔、分选等工序在手工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和建立了机械筛分、切分、拣别、风选等加工方法,进一步提升红茶精制加工水平,提高了效率。
1955年,冯绍裘提出并采用“嫩发酵”的方法进行初制,使毛茶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合理利用了红茶后发酵原理,确保出口红茶质量稳定。
1959年,他根据宜红原有加工程序,提出了分级加工,按升、保、长、元、轻5路,各分上、中、下3段,共15个花色产品的建议,为茶机联装加工创造了条件。经过长时间实践,终于完成了红茶精制由单机作用向半联合、全联合机械加工的转型,而且各色品种级别规格更为清晰,提高了精制加工效率。
回顾“宜红”品牌的发展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以冯绍裘为代表的开拓者的历史贡献,也不能忘记湖北几代宜红茶人的辛勤耕耘。是他们让“宜红”品牌拥有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优良的品质传承。
供销合作社与“宜红”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下属茶叶经营企业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后来于1993年更名为湖北省茶麻总公司,这个公司名称在茶行业最被人熟知)基于当时政策法律规定,独家经营、持续推广并改进“宜红”茶品质,扩大了“宜红”品牌的影响力。
众所周之,在上世纪50年代及以后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茶叶是国家统购统销一类计划物资,由国家统一计划种植、计划收购、计划加工、计划调拨、计划出口、计划供应。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是省政府负责农村商业和农副产品经营的工作部门,社属茶叶公司是执行国家茶叶经营政策和计划的唯一省级专业企业。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湖北全省茶叶均由供销合作社系统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宜红”茶作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长期由省供销合作社严格管理,由所属茶叶经营企业直接经营。
1951年至2000年,中国土产畜产湖北茶麻进出口公司(湖北省茶麻总公司外贸经营所用的企业名称)一直是宜红茶的出口经营公司;同时也承担中南区部分省份茶叶出口业务,如祁红、滇红、宁红、湖红等,也有部分产品在汉口茶厂与宜红拼配装箱出口。当时湖北口岸出口红茶数量高峰时期几乎占全国红茶产量的半数以上。由此可以看到“宜红”工夫茶在我国红茶产业中的地位,也能清晰看到供销合作社在“宜红”品牌成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C 浴火重生看 “宜红”
如何总结百年“宜红”品牌的浴火重生?20年来,宜红茶业在超前的品牌意识、有效的品牌运营、不懈的品牌创新中,呈现了一个有追求企业的担当、责任和力量。
宜红茶业超前的品牌意识
湖北红茶名优特品种近几年不断开发,但品牌知名度仍需提升。因此,宜红茶业从外销红茶入手,努力打造宜红工夫茶的品牌影响。
为发展“宜红”品牌,打造中国著名品牌,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指导中国土产畜产湖北茶麻进出口公司于1996年7月15日申请了第1078217号“宜红及图”商标,并于1997年8月14日获准注册。为了更好地发展“宜红”品牌,几经变更后,宜红茶业公司成为“宜红及图”注册商标的持有人。
从1997年注册“宜红”商标开始,坚持品质开发、品牌运营,经过近20年的努力,人们不难发现,欧盟国家对宜红的认识已发生了改变,宜红不再是质低价低产品的代名词,精心制作的“宜红”红茶几乎与“祁红”品质不相上下,且与“祁红”同等价位交易。独特的风格、精细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宜红茶赢得了诸多赞誉。
看到这些,人们不能不对宜红茶业超前的品牌意识感到钦佩。
卓有成效的品牌传承
在取得“宜红”注册商标专用权后,宜红茶业及其前身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宜红”商标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推广、宣传和使用。
这些年来,宜红茶业先后参加了多次展会并深受欢迎。
在湖北日报、大楚网主办的“礼记-楚”湖北最佳城市礼品评选活动中,“宜红”红粉佳人系列获得首届湖北最佳城市礼品称号,是该称号的唯一茶类品牌;
“宜红”整体形象设计由国际著名的靳与刘设计公司打造,并获得亚洲设计年会的最成功设计大奖;
参加在赤壁举行的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首届中国青(米)砖茶展览交易会,作为湖北顶级红茶品牌高调亮相,与会专家总体评价是:宜红品牌成为一个标杆、宜红展位成为一大亮点、宜红产品成为一大特色、宜红包装成为一大创意、宜红茶艺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武昌楚河汉街昭君广场举办“好久不见宜红茶中秋同乐会暨新品发布会”获得圆满成功;
在湖北“黄鹤楼”杯斗茶大赛中获得银奖;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此外,宜红茶系列产品曾获世界茶叶大赛金、银奖,多次获评华茗杯大奖。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品牌推广运营,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宜红”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和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造福茶农的品牌发展
作为宜红品牌的承继者,宜红茶业公司从茶叶的生产、销售、推广等方面全面发展“宜红”品牌,为“宜红”茶产区的广大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品牌溢价”。
宜红茶业以百年老字号——汉口茶厂为中心,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有机茶、砖茶生产,带动茶区茶农实现增收。
在产品创新开发方面,宜红茶业除了开发“红粉佳人”“一段香”“宜红典藏”系列外,还积极开发特种茶,如“红砖”茶、“米砖”茶、CTC红碎茶、宜红袋泡茶及相关发酵茶类,这些新品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为打通茶叶销售“最后1米”的通路,宜红茶业在武汉市内建有多家直营店,使宜红产品更近距离服务消费者。同时,宜红茶业还扩展渠道,将宜红茶打入到中百仓储60多家门店,并将尝试进入更多的大众消费渠道。
在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下,宜红茶逐渐形成领先的工艺水平和核心技术;在不断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经营理念中,力求将“百年宜红”打造成中国顶级茶叶品牌。
“一带一路”催生的品牌愿景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湖北茶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百年前,“宜红”品牌就曾扬威俄罗斯等欧洲市场;百年后的今天,“宜红”振兴的诱人前景激发着宜红茶业为了更好的明天阔步前进。
为推动湖北茶产业和宜红茶业的发展,宜红茶业公司将在省供销合作社的领导、支持下,走好三步大棋。第一步是进一步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创建在国内叫得响、覆盖面大的名牌精品茶。宜红公司将在未来3年内依托宜红百年品牌,弘扬中国茶文化,实施品牌战略。以树品牌、建渠道为核心,以礼品茶和商务茶双向产品,分阶段建基地、通渠道,把宜红茶业打造成为集科研、种植、茶叶初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播、营销、贸易及与茶相关产业综合开发经营为一体的股份制公司。
第二步是进一步做强龙头企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旗下的龙头企业,带动茶农致富增收,为脱贫攻坚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步是进一步开拓市场,搞活茶叶流通。鼓励和支持省内更多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自营出口、创新发展,让“宜红”红遍国内,进军国际市场。
宜红作为湖北茶产业的百年品牌,为中国茶产业提供了宝贵的无形资产。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立足本地优势茶树、自然资源优势,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建立国际化的市场“品牌渠道”,用工业化、企业化的理念去设计、生产、营销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特色产品,使具有竞争优势的宜红产品成为国际品牌,巩固“百年宜红”的历史地位,永葆“百年宜红”的品质内涵,续写“百年宜红”新的辉煌。
B 时代使命唤 “宜红”
进入新世纪后,供销合作社决心重振百年“宜红”品牌的雄风。
品牌化是振兴湖北茶产业、
造福万千茶农的必由之路
有着数百年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宜红”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跌入低谷,全省红茶年产量不足1万吨;进入2000年后近10年,湖北宜红茶仍萎靡不振。2009年宜红茶产量为960吨,2010年为1244吨,2011年为754吨,宜红茶再次陷入发展低谷。
为发展湖北红茶产业、振兴“宜红”品牌,2012年,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百年宜红”为依托,严选大别山系、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的天然高山茶叶,精制色泽乌润、醇厚鲜爽的优质红茶,并积极投入绿茶、黑茶等名优茶的生产经营。他们以百年老字号——汉口茶厂为中心,在原汉口茶厂旧址上重建,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的大力扶持下,在湖北茶叶主产区恩施、宜昌、咸宁等地建立科研与生产基地,共有厂区面积510亩,基地茶园15万亩。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公司逐渐形成领先的工艺水平和核心技术,在不断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经营理念中推广楚茶文化,追求楚茶之极境,全力打造中国顶级茶叶品牌,再现“百年宜红”曾经的辉煌。
重振百年品牌是
宜红茶业的责任和使命
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介绍:湖北是产茶大省,但多是原料茶,品牌少,附加值低。宜红茶业公司的成立,就是要将“百年宜红”发扬光大;并借助宜红品牌,带动湖北茶产业实现品牌提升、效益提升!
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其前身为1949年9月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汉口分公司(1950年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1991年更名为湖北省茶麻进出口公司,1993年更名为湖北省茶麻总公司,1997年更名为湖北归真茶业集团公司,2002年6月3日变更为湖北归真茶业公司。2012年2月,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将其所属湖北归真茶业公司和湖北锦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重组,建立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云介绍,公司不仅实际长期使用“宜红”字号和茶叶品牌,而且在1997年8月就将“宜红”注册为商标进行保护,是“宜红”字样和茶叶品牌使用时间最早、使用期限最长的企业。
链 接
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
1949年9月,华中茶叶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成立后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汉口分公司)成立;
1950年4月, 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负责中南六省茶叶贸易);
1951年1月,中南区公司组建并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宜红茶业前身);
1953年10月,更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湖北省公司,下辖宜都茶厂、赵李桥茶厂、泥沙茶厂、恩施收购处、宜昌营业处、樊城办事处等;
1961年12月,更名为中国湖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
1970年4月,更名为湖北省烟麻茶公司;
1972年1月,考虑到内外贸核算问题,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双重体制,即内贸为”湖北省烟麻茶公司”,外贸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省烟麻茶分公司”;
1984年9月,烟草业务移交后更名为内贸“湖北省茶麻公司”,外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省茶麻分公司”;
1991年,更名为湖北省茶麻进出口公司;
1993年,更名为湖北省茶麻总公司;
1997年,更名为湖北归真茶业集团公司;
2002年6月, 变更为湖北归真茶业公司;
2012年2月,省供销合作社将其所属湖北归真茶业公司和湖北锦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重组建立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厚积薄发的茶叶深加工
- 下一篇:第七届北京市商业服务业服务技能大赛评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