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电子阅读 茶周刊>>正文内容

读《绿色黄金》 探究印度茶业如何借力中国(下)

    本书有一个地方是有关“茶叶原产地之争”。本书的校译周重林是知名的茶叶史文化学者,他在与李乐骏合著的《茶叶江山》一书中,曾经深度地剖析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一争议涉及到“茶叶话语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事关重大。但目前的考古尚没有发现古代茶树花粉,准确测量茶树年龄的技术也不够成熟,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茶叶的原产地到底是哪里。英国方面曾宣称发现了印度土生茶树,所以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这个结论内涵了一层意思,即从根源上切断印度茶业与中国的关联。本书作者麦克法兰尊重历史事实。他指出“那些样品虽然也属于山茶属,但和中国茶树不是一回事”;英国茶叶委员会在1835年的认定结果是:来自阿萨姆邦的茶树种子和果实样本显示为中国茶树,但属于与当地树种自然杂交后的劣质品种。

    “原产地”尚需考古和科技的进一步验证,但印度茶业借力中国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正是由于在印度寻找高质量的茶树的希望落空,英国政府才把目光转向了茶的故乡——中国。英国于1834年成立了茶叶委员会,负责调查引进中国茶树和茶树种子的可能性,在印度选择适合中国茶树的地区,并开展实验性种植。这个茶叶委员会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们立即遣派C.J.戈登到中国收集茶树和茶树种子,招募茶叶种植和加工专家。他们还发布了一个官方通告,征求有关印度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的意见。阿萨姆邦就是入选地区。

    作者把部分笔墨给了戈登,描写了他带着调查问卷,在中国搜集相关信息的活动。不过,我们中国人可能更熟悉罗伯特·福琼,这位著名的“茶叶大盗”在1839年至1860年间曾四次来华,仅1851年2月,他就通过海运运走了2000株茶树苗和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不过,可能因为福琼是作为“植物猎人”的执行者身份,而不是决策者,本书对他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其实从福琼个人丰富的经历切入了解这段历史,也是一个好的写作方法,福琼亲撰的《两访中国茶乡》有兴趣者可阅读。这就像同时运转的平行世界,阿萨姆邦做好了迎接中国茶苗的准备,而福琼正行走在中国杭州、宁波、安徽、福建等产茶区,茶叶的历史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班克斯爵士的最初计划基本实现,红茶在印度得到了成功的种植,这还有赖于中国茶农的工作。1836年10月,第一批中国人抵达阿萨姆邦。有经验的茶农如此稀缺,最初的、包括后来承担主要工作的茶农都来自于中国,然后再由他们向募集的当地劳工传授经验。福琼的另一项成就,就是把制茶专家和茶农带到了印度。从麦克法兰描述的制茶法,也可以看出,明显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因为阿萨姆邦人以前通常是把土生茶叶当作蔬菜来烹煮食用,是中国人教会了印度人如何制茶,而且还有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区别。

    历史让人心潮澎湃。读到此处,中国人定然五味杂陈。

    中国茶叶仿佛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它曾经在世界的漫漫目光中摇曳生姿,但却在转瞬之间被外力以剧烈撕扯的方式终结了大部分的生机。想要恢复那么难,要重回往日的荣耀,更是难上加难。

    但我们也不能昧心将这种衰落完全归因为英国人的所作所为。正如作者在书中论述的,茶叶对于推进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关于帝国、茶叶和航海的关系,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其背后都是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支撑。茶叶在当时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它需要有消费市场。英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帝国在经济上的腾飞而产生的消费需求,是类似茶叶这种商品能得到生产、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

    另一方面,印度茶叶迅速取代中国茶占据世界主要份额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印度实行了集约化的种植园管理模式,机械化大生产的制茶机器诞生并广泛应用,茶叶在推动工业、城市和人口增长等方面都对帝国产生了连锁反应。与此相对照,处于内忧外患的19世纪的中国,国力衰微、民生艰难,茶业以何为继?此起彼伏,本就是规则。

    饮茶之所以能变成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英国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成本低廉的茶叶生产,是英国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结果。印度茶业借力中国一飞冲天,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就如今的形势,已经转化成经济竞争的一种表现。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竞争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它也是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竞争才能打破垄断,才能保持行业的活力。中国茶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是否也可以借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