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热点聚焦>>正文内容

“互联网+”为木耳产业撑起一片新天地

陕西省柞水县供销合作社发展木耳工厂化生产纪实

  这几天,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曹坪镇沙岭村贫困户章所特别忙,网上订木耳的单子络绎不绝。自从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的木耳以来,他每天都很忙碌,却忙得很开心。

  近年来,柞水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以培育壮大木耳产业为主要抓手,以“生产过程智慧化、发展环境审美化、生产运行系统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中国木耳之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县智慧农业“柞水木耳”建设面积达5000余亩,初步实现了全县木耳产业智慧化建设全覆盖。

  典型示范引领

  带动木耳产业智能化生产

  “黑木耳是食用菌产业中生产周期短、效益产生快、较为适合贫困群众发展的短、平、快项目。按照每亩放置1万袋菌棒左右的常规种植标准计算,每亩黑木耳可实现利润5000元—1.6万元,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柞水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新力介绍,柞水县出台扶持政策,实行订单收购种植、和规模化经营,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向万亩种植目标迈进。县委、县政府在下梁镇西川村,率先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75亩,建筑面积115830平方米的“柞水木耳小镇”。柞水县把黑木耳产业作为食用菌产业以及整个智慧农业的标杆,运用“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订单运作模式,通过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技术员全程指导食用菌生产,组织贫困户到基地务工,依靠技能就业,推动食用菌产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张新力介绍,木耳产业园区集露地摆放、棚室吊袋、大棚架摆、春秋连作等多项全国领先的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为一体,科学划分出了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栽培生产和形象展示四大功能区,其中吊袋木耳棚室、露天地摆为整个园区的亮点,也是参观者最为感兴趣的去处。柞水木耳小镇也成为农旅结合的典范,更是带动全县木耳智能化生产的样本。

  科学规范种植

  让农民“抱团”致富

  2017年5月,章所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柞水木耳广告之后,找到张新力,希望通过种植柞水木耳来脱贫致富。柞水县社的直属企业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章所提供了办公场所、电脑网络、快递服务、包装物等一切便利条件,并让他收购柞水木耳基地的优质柞水木耳。章所通过与供销e家、乐选全球、拼多多、中国邮政等平台合作,每天发单百余件,仅5月份就发货2156单,销售额达64680元,收入3120元。章所高兴地说:“照这样下去,我家脱贫肯定没问题。”

  据介绍,柞水木耳种植抢抓“互联网十农业”战略机遇,应用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了传统种植业向智慧农业大跃升。全县120个现代化木耳大棚,全部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成为陕西省“互联网十农业”食用菌高标准示范基地,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9月至今,全县4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变身“木耳专业种植团队”,在搞好大棚种植的同时,开始探索地栽木耳大田种植新模式,以统一提供菌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后分级、统一联网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在选地、摆放、浇灌、控温等环节上讲究科学、智能、规范,使黑木耳种植迅速走向了产业化、专业化道路,让黑木耳产业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县地摆木耳种植面积达5000亩。

  “柞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中,土壤微酸,是黑木耳生长的绝佳地,加之先进的种植方法,种植出的木耳不仅朵大肉厚,透明度高且杂质少,木耳一经上市,就受到人们的青睐。”张新力介绍,柞水木耳注册了“柞水木耳”商标,正式进入高端品牌行列。同时,“柞水木耳”还通过了省级绿色食品认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柞水县共计81个村,目前在“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带动下,实现“村村生产、户户栽培”。“只要你在金井河、社川河、乾佑河3条河流域内任何路上走一走,映入眼帘的皆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黑色海洋。”张新力自豪地说。

  建设信息平台

  实现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柞水县社把信息进村入户作为“互联网+”行动在农村的示范性工程来抓,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度融合。以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政府+服务商+运营商”的“三位一体”可持续运营模式,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电子商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实现了“进一扇门、办百样事”。

  张新力介绍,柞水县社建立农村淘宝平台,把农产品变成“农商品”,卖向全国各地。目前,柞水已在全国各地建设电商服务站1000余个,有30余种农产品实现了上网销售,平均溢价15%。同时,全力打造“柞水木耳”品牌。依托农业大数据,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追溯,让好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把“柞水木耳”转化为旅游商品,使柞水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通过网络平台,让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山货”走出了“山门”,变成了“真金白银”。

  据了解,县社还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专家咨询决策等与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智慧农业远程指挥调度作用,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数据管理系统,鼓励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帮助引导贫困群众开网店、开微店,探索出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多店带多村”等扶贫机制,让精准扶贫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此外,依托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项目,县社还定期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各镇(办)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以及农业相关站(所)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培训。今年已举办物联网专题培训班4期,培训相关人员270人次,有效提高了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