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为沂水的“闯关”点赞

  清明之际,《农民日报》旗下“中国乡村治理”微信平台一篇文章《黄泉路上的收费站被拆除了》让山东省沂水县受到关注。2017年春,沂水县启动实施殡葬全免费改革,相关费用由县乡财政承担,真正做到让逝者安息、给生者减负。很多读者评论说,沂水县这件事做得太好了!

  笔者认为,沂水县这项政策的出台不仅在殡葬这个涉及全民的重要领域破了题、探了路,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是名副其实的新政、良政、仁政;而且这项改革所蕴含的“闯关”精神,非常值得点赞。在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刻,沂水殡葬改革让“闯关”这个久违的词汇再次进入我的头脑。

  开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转眼已经40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会听到“闯关”这个词。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处处是暗礁与险滩,时时遇难题与未知。“闯关”这个词汇的高曝光率既真实记录了早期改革的艰险,也洋溢着一种大无畏的生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如今,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好改革的都改完了、好吃的都吃掉了,难啃的硬骨头摆在我们面前。殡葬改革就是其一。面对这些硬骨头,懒政的拖、庸政的绕都不算鲜见。沂水敢在殡葬改革这块硬骨头上下嘴,其政之新、其气之勇,令人禁不住点赞!

  沂水殡葬改革首先要面对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殡葬习俗,过去以宗族和家庭血缘为纽带的殡葬体制,是传统社会在另一个世界的映射。如今,沂水打破了它,用生态和平等的理念来营造新的殡葬理念。新在闯过了“理念关”。事实上,近20年来全国各地从城到乡自发的殡葬改革,以市场化为特征,已经形成了大体相同的模式: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稳定的产业链。“死不起”的民生哀怨在其面前显得那么人微言轻。而沂水拿起了这块并不讨巧的“山芋”,以极大的勇气、妥善的安排,将整个地区的殡葬需求和产业服务,重新铸造成型。勇在闯过了“利益关”。

  沂水殡葬改革是新政,还是良政。围绕殡葬改革,近些年各地不断进行过尝试,但的确不能称得上都是成功的良政。比如某地纷扰一时的平坟举措,缺乏良好的系统安排,行而不远。沂水通过系统的安排,财政兜底、殡仪馆改制、群众参与选址等等配套措施,确保了这项良政行稳致远。过去一年围绕8000人的殡葬服务,沂水政府用2000万财政给群众办了2亿元的事情,用二三十亩土地替代了过去三四百亩的占地,对民生、环境、农业都功莫大焉!这样透着智慧的改革,如果不是“理政能手”“闯关高手”谁能办得成?

  深究这一新政、良政的背后,我觉得还少不了“仁政”的因素。老有所养,逝有所安(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对国家和社会起码的要求和期盼,是“仁政”的题中之义。早在宋代,政府就有这方面的专门机构,确保鳏寡孤独也有公墓安葬。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形成了教会等社会殡葬公益机构。然而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殡葬业的全面、深度市场化,使城市人“不敢死”、乡村弱势阶层“死不起”成为普遍现象。“大病返贫”“一死返贫”的存在无论如何不应成为我们改革的目标或者成果吧?沂水的殡葬改革用“免费”搬掉了压在百姓心头的大石头,即使他们不求“仁政”之名,但归于“仁政”之行,我想不会有人反对吧?

  过去40年来的改革开放,市场化是一条贯穿的主线,市场化也的的确确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骄人成就。经过40年市场改革洗礼的我们,如今对市场与政府的功能和关系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水平。过去有些人动辄就用“国进民退”来定义一项改革、一些变化,实在是“市场万能”崇拜的幼稚表现。沂水将殡仪馆从过去的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这也是一种勇敢的改革。笔者认为,这绝不仅仅是他们县财政有能力为百姓提供这项福利。放眼全国,财政实力超过沂水的实在太多了。他们的价值还在于用自己的改革探索,打破了一些固化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自己的注解;也为认识“市场”提供了螺旋式提升的实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