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电商大势:农村、跨境、移动 线上线下融合

    我国电商究竟已多大程度上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平台?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商销售额超过3万亿元,远高于美国。依托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以及互联网持续渗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购市场。那么,为把握电商发展新机遇,电商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呢?

趋势之一: 农村电商

一片蓝海 却也易开难守

    据调查,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意愿上升,直接体现在网购用户的增速上。仅2014年农村网民网购用户数量同比2013年上涨40.6%,高于城镇地区的16.9%增速。快递、电商下乡,零售商触电助力电商发展。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与实际线下供应的不匹配。政府及电商的不断投入成为农村电商增长的两大驱动力。然而,农村消费者网购的行为与城镇消费者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他们制订专门的策略。制约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包括:各自为阵,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同质化、抄袭严重,导致品牌竞争力弱;技术能力弱,提升空间有限;专业人才和资金缺乏,后继乏力。

    如何为农村电商发展扫除障碍?关键在于淘宝村、政府、电商的协同发力。第一,合并资源,完善产业链;第二,电商应打造自主品牌,创造核心竞争力;第三,政府及相关机构应提供专业培训,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第四,完善针对电商创业的金融延伸服务。

趋势之二: 跨境网购

二线城市潜力大 购物行为趋成熟

    二线城市跨境当前的网购渗透率不及一线城市,但潜力巨大。尼尔森调查显示,二线城市未来一年可能尝试跨境网购的比例(53%)高于一线城市(46%)。跨境网购不再是一线城市的专属品,互联网为这种“渠道下沉”带来极大便利,在某种层面,将会加速网络渠道格局的演变与进化。

    对于海淘消费者而言,正品保障是他们选择海淘平台时最主要的需求;但同时,在心里感受层面,目前的主流海淘消费者已经超越了过去使用“洋货”时用来自我标榜的阶段,更加享受海淘对于他们生活品质的实际提升。可正是由于对于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更加个人化、差异化。

趋势之三:线上线下融合

O2O模式格局初成

    近两年,各地“互联网+”新创公司数量剧增,移动APP呈井喷状态。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餐饮外卖、旅游、点评、打车是目前最为流行的O2O模式。尼尔森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使用过这4类APP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55%、44%、42%、41%;而在未使用但未来考虑尝试的APP中,超市便利店代购(30%)和生鲜(25%)则是重要方向,零售O2O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消费者购物方式虽然已经改变,便利性、舒适度以及价格依然是消费者考虑购物方式的重要维度。他们不愿放弃线下消费的体验,同样也享受线上购物的便利。

趋势之四:移动电商

场景化和社交化

    得益于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移动端交易额占比已近半成,2016年一季度,移动端交易占比达54.9%。主要的移动端网购人群分布在26-35岁(53%),本科以上(80%)居多。移动端的消费与PC端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场景化和社交化的特质。

    移动电商模式探索方向:一是消费需求场景化。移动购物模式多样,与场景相关的应用成为推动流量的新增长点。二是社交化网络营销。移动电商的另一个模式探索是社交化网络营销,即将关注、分享、沟通、讨论、互动等社交元素应用于移动电商交易过程中的现象。调查显示,以社交网络作为入口的移动端消费者比例明显上升,“点击好友分享链接进入”的比例从2014年12%上升至2015年的23%,而其他移动消费入口的使用率出现明显下降或勉强持平。           

(师 建 靳 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