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热点聚焦>>正文内容

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打造上下贯通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成效显著

2016年是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也是其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收官之年,值此《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颁布一周年之际,记者于5月下旬前往南粤,探访供销人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程中,如何通过打造上下贯通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再塑活力新供销。

 

    在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宣传片中,有这样一句关于二十年前的记录——“20世纪末,带着计划经济年代的光环,她一脸惘然被卷入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巨浪之中,似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供销社没有远离,她仍默默坚守合作经济大旗,积蓄力量。”20年后,曾最早被开辟为改革开放试验地,并至今始终雄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于2014年被列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省,又一次涌起改革的春潮。

    两年多来,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从首批20个扩大至40个,以点带面把改革推向深入。通过积极开展“互联网+供销社”行动计划,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农资、重要农产品、再生资源等行业电子交易平台,并逐步实现了“充分发挥省社直属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激发基层组织发展活力,加快构建全省系统上下贯通、高效对接、双向流通的为农经营服务体系”的可喜作为。

    2016年是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也是其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收官之年,值此《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颁布一周年之际,记者于5月下旬前往南粤,探访供销人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程中,如何通过打造上下贯通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再塑活力新供销。

    雄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如何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行试点定位?如何在“人口大省、粮食消费大省以及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大省”的省情和“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家庭分散经营”的农情下,走出一条为农服务的新路子?自2014年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航船吹响了号角,这一系列问号就不断被广东供销人推敲与试炼。

    “我们要紧紧围绕省情农情社情,坚持问题导向,以服务‘三农’为魂,加快构建上下贯通、高效对接的经营服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李朝明多次在全省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会议上如此开宗明义。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实实在在的数字为广东省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直白“代言”——2015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5.9亿元、利润总额5.9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和14.4%;其中,省社直属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87.64亿元、利润总额1.58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0.6%和3.6%。全省基层社实现销售总额268.6亿元,占系统销售总额的43%;利润总额2.67亿元,占系统利润总额的45%。至今年4月底,40个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对90%的基层社实现人财物有效监管,对44%的基层社完成了分类改造重组。

    改革红利不只表现于数字,更体现在具有广东特色的“充分发挥省社直属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激发基层组织发展活力,加快构建上下贯通、高效对接、双向流通的为农经营服务体系”等一连串具体作为背后的惠农点滴。

    龙头蔚起 贯通在即

    龙头起,事业兴。

  近几年,广东省社优化社有资本布局,重点投向农资农技、粮油农产品、农村合作金融等为农服务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的省级为农经营服务平台。广东粤合资产经营公司连续两年入选广东省企业500强,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农资流通服务企业,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已成为广东最大的粮油零售企业,广东新供销天业农产品公司是广东省冷库库容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广东新供销农业小额贷款公司是广东首家全省性的小额贷款公司……

  智者当借力而行。如何基于现有龙头优势,突破分级管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广东省社给出答案——由上而下进行省市县间经营服务网络的革新合作,打造上下贯通、高效对接、双向流通的为农经营服务体系。

  2015年7月29日,由省社龙头企业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海丰县供销合作社、广东中荣农业有限公司参股组建的广东天禾中荣农资汕尾配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结合省社改革重点,我们与天禾农资进行产权对接,通过事业合伙人计划组建新公司,从根本上复苏了县社在农资这块儿的传统阵地,而且更有发展前途了。”海丰县社主任林其波告诉记者,此前当地农资多由个体户分散经营,如今不仅“夺回阵地”,还能采用天禾农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年销售额也由之前的1亿元上升至1.5亿元。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宁介绍,围绕省社“建立‘三农’经营服务综合平台”的改革思路,天禾农资与市县社企及基层组织进行产权、业务、服务对接,构建一体化经营服务网络,“同时,我们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对区域公司集中管理,实现对全部经营单位供应链、资金、财务、人力资源、物流、信用的全程监管”。

  被频频提及的产权、业务、服务对接,正是广东省社推行“龙头带动、强化合作,加快建设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举措的核心关键和得力抓手,也是其对《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增强社有企业发展活力和为农服务实力。加强各层级社有企业间的产权、资本和业务联结……”的根本遵循和有力探索。

  对接方式如何选择?广东省社采取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针对经济基础较好、创业积极性较高、联合合作意愿较强的市县社,省社通过对接重组、相互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共建区域公司,共同开发项目,推进直属企业与其进行产权和资本联结,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暂不具备产权合作条件的市县社,省社通过物流配送、连锁加盟、共建配送中心等方式,推动直属企业与其进行业务对接,着力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省社直属企业与第一批20个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部实现业务对接,其中80%实现产权对接;与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的12个实现了业务对接。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与斗门、英德等进行产权合作,与惠东、东源等进行业务对接,与丰顺、怀集等试点县社联合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为农户提供水稻“耕种管收加贮销”等系列化服务;广东新供销天业农产品公司与试点县社共同出资建设冷链物流基地,探索构建全省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上下贯通”体系的构建正有序开展。

  上联下引  服务“三农”

  “上下贯通”最终的受益落地还在“三农”,须深耕基层“土壤”。于是,“推进网络向基层延伸,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成为广东省社综合改革的又一核心诉求——依托省市县三级社有企业和基层社,通过产权联结、业务对接、服务延伸等方式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纵向衔接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基层组织、经营网点,横向对接经营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各业务板块有机融合,省级经营服务网络与基层组织协同发展。

  在英德市西牛镇金竹村综合服务社,负责人林健全三天两头开着三轮车运送农药化肥,“农民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就帮他送过去,远的有15公里,开三轮车来回2个小时左右。有的老人不方便走山路,米面我们也帮着送过去。”林健全说,“只要能帮到老百姓,自己辛苦点也开心。”

  金竹村综合服务社于2014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由西牛镇基层社联合村委会合作建成,是英德市社系统首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筑面积1200㎡,有农资经营、烟花爆竹销售专区和农产品购销区以及文娱设施,涵盖农资、日用消费品、邮储、摩托车年审代办、电商、农村金融等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还不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前来授课培训。

  “为农综合服务平台上接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经营服务网络、广东天禾农资的物流配送网络及农技服务体系,下联农民合作社、日用品超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网点。”英德市社主任付尚波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2家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运营。今年以来累计销售总额1800多万元,销售化肥、农药4500多吨;举办农技培训班30期,参加培训农民3000多人,提供社保、合作医疗等服务10000多宗,提升了基层组织的经营服务能力,强化了与农民在组织和经济上的联结。

  由此,上下贯通的联结实效绝不止于宏观系统,更落地于惠农服务。

  向上而言,服务对接推进了网络向基层延伸。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的农技指导、线上庄稼医院与天禾农资等省社龙头有关。“我们致力于将农化服务和配送网络直接面对终端用户。”邹宁介绍,天禾农资正积极创办农技服务中心和发展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以农户为中心、以作物为导向”的农资经营服务体系,提供测土配方、统防统治等系列化服务及全程作物解决方案。目前,天禾农资农技服务团队400多人,每年开展统防统治面积近10万亩、田间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1万多次、产品技术培训及推广会3000多场,还打造了梅州金柚等20多个“天禾好作物”品牌。

  向下而言,以金竹村综合服务社为例,一方面英德市社自建的电商平台“即送网”可帮老百姓代买,将来还会通过“互联网+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另一方面,为农综合服务平台根据当地农民的信用度及种养情况,以先供货后付款的方式为农民解决金融难题。

  金竹村综合服务社、英德市社与省社直属企业的联结只是广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为农服务联合合作的一个微小缩影。两年多来,第一批20个试点单位已全部启动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其中惠东、英德、高州、海丰等16个县社的综合平台已投入运营。截至今年5月底,23个试点单位恢复了两项以上经营业务。

  “改革两年多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英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也希望通过新一轮的综合改革把英德市社打造成真正服务‘三农’的抓手,我也想用心帮英德农民做点事。”付尚波感慨道。两年多来,他带领英德市社主动推进与省市社经营服务网络的对接,搭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区域电子商务,推进县基一体化……他的言与行,也是整个广东省社的真实写照——来自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让广东省社的综合改革走得更加有力。

  如今,广东省社综合改革试点已进入收官之年,乘改革东风再塑“满眼春”已有计日程功之势,也面临更高要求。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要把供销合作社系统建设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社有资本布局明显优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主业突出、上下贯通、高效对接、服务城乡的经营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企业发展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

  全面改革仍任重道远。正如李朝明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上所言,“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才能打赢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这场硬仗”。


 

小小电商服务站有大功效

茂名市社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提供全方位服务

  眼下正是岭南荔枝上市的好时节。再过15天,茂名市高州市大井镇青山村果园老板陈先生种植的5000斤“桂味”荔枝就要在青山村综合服务站的推荐下,被陆续搬上“明湖云购”网,等待全国消费者下单尝鲜了。小小村级综合服务站做起O2O——帮老百姓把日用百货、冰箱电视买到家,帮农民把荔枝、龙眼卖出去。除了这些,综合服务站还涵盖了网上政务办事大厅、社保、快递等叠加服务。“村里尤其是老人都爱来,充值取款方便多了!”青山村综合服务站负责人张志杰说。此前他推荐种植户的农产品走进明湖超市,现在改“上网”了。

  在茂名,像青山村综合服务站这类新平台目前已有31家,这也是茂名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之一。“为了发挥社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我们主动承担了茂名市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站’建设任务。”茂名市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茂名市社明湖百货有限公司这一直属龙头企业,按照“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把供销合作社的业务与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充分融合,为农村群众提供丰富安全的综合服务。

  “为我所用” 推进经营网络向基层的“双赢”

  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已成为茂名市社延伸为农服务网络及拓展明湖百货有限公司经营网络的“双赢”动作。

  据了解,此前茂名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一些基层社属于半瘫痪状态,传统业务相对萎缩,为农服务名不符实,要开拓和发展传统业务,必须重新将业务深入到农村、扎根到老百姓身边。于是,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成为缓解这一困境的有力抓手——通过实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运作,让工业品下乡;通过实体商品销售和电子商务运作,促农产品进城;通过电子政务和社会化公共服务组合服务于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民、组织农民。

  为配合推进全市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建设,茂名市社依托明湖百货有限公司,成立明湖电子商务公司,独立开发“明湖云购”网。“对于明湖百货来说,可以将经营网络延伸至农村,也让‘明湖’品牌叫得更响。”明湖百货有限公司网购部综合服务站工作组李健告诉记者,“这也是互利反哺的过程。比如青山村综合服务站向我们推荐的荔枝,既为‘明湖云购’提供了优质货源,又为当地农产品流通做了贡献。”

  借力打力 做农民心中的巧助手

  借力打力,方得更高效。

  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一借基层组织之力。2015年6月,茂名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第一家综合服务站在高州市分界镇丰林村正式运营。丰林村村委会三层高的楼房里,一层为丰林村综合服务站。服务站负责人苏国芳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负责服务站的具体经营,稳定且不需要投入和承担风险。这也是茂名市社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的首选模式——与村委会合作,由其提供办公场所,并推荐有志于电子商务的村民负责服务站的日常运营。

  据了解,茂名市社计划分两步在全市1626个村委会全面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第一批拟用3年时间,对有经营场地、能开展实体商品经营的村委会进行全覆盖;第二批则针对没有经营场地的村委会,拟结合系统内的各网点、明湖村级加盟店或第三方场所开设。其中,信宜、高州、化州等市供销合作社都是依托自身原有经营网点建成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

  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二借龙头明湖百货之力。明湖百货有限公司2015年销售总额14亿元,是广东省“服务100强”企业。目前有58家直营连锁店、34家乡镇直营店、31家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正逐步构建以明湖商场为龙头,县(镇)直营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纵深连锁经营格局。

  借助明湖百货经营网络,茂名市社打造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走了很多“捷径”。综合服务站使用“明湖云购”,经营所需日用消费品由明湖统一配送(信宜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实体店除外)。李健介绍,综合服务站业务由明湖镇级直营店分片负责,包括人员管理、商品配送、业绩结算、业务指导等,其他管理由村委会协同管理。此外,有着“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称号的明湖百货“驻扎”到村,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农村消费安全。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茂名市社已建成的31个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运营良好,实体销售额达2000万元,电商平台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收购农副产品9万多公斤,农村社保咨询服务近1万人次,助农小额取款100多万元。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正成为茂名市社注入农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根本属性,也提升了社会形象,为茂名市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添生机。


这样的“网上菜篮”有范儿

肇庆供销“菜篮子”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肇庆供销“菜篮子”配送中心内,智能分拣仓库正在有序作业。

  5月17日中午12点,肇庆市端州区的卢先生下班接上放学的儿子,顺路到位于正东路63号供销大厦门外的“菜篮子”智能保鲜配送柜取菜。前一晚他用手机在肇庆市供销合作社的“供销菜篮子”APP上下单,买了350g环保水库鲩鱼软边、500g上海青、250g排骨粒,网上支付25.6元。现在他在配送柜上输入密码,就可在指定柜号取菜,“在这儿买菜安全实惠,现在我们家几乎都这么买。”卢先生说。

  与卢先生取菜的配送柜一墙之隔,就是“菜篮子”的“大本营”——肇庆市社及其农(副)产品配送服务中心。

  肇庆市社副主任谭国雄介绍,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由肇庆市社组织实施,是肇庆市政府2014年十件惠民实事,是端州区智慧社区互助平台建设项目——“五服务进小区”(“菜篮子”服务、志愿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进小区)之一,同时也是肇庆市社自综合改革以来“创新发展产销对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传统流通方式”的有效成果。

  基地直供

  供销“菜篮子”菜从哪儿来?

  加入肇庆市鼎湖区桂诚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有两年的李艳君,种了丝瓜、豆角和苦麻菜等蔬菜。“每天早上四点起来摘菜,六点半准时送到‘菜篮子’配送服务中心。”李艳君告诉记者。加入合作社,按照标准进行种植,“菜篮子”直接帮他解决了销路。

  “与咱们市社‘菜篮子’对接,粉葛能卖得比市场价高,但要求也高。”鼎湖区广利砚州粉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伍荣昌说。同时还担任沙浦镇基层社主任的他告诉记者,基层社领办的沙浦桃二粉葛专业合作社等都与市社供销“菜篮子”进行了产销对接。谭国雄说,他们也会有计划地组织权威专家到田间地头,引导对接农户科学种养,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安全。

  在肇庆供销的“菜篮子”里,“装”了很多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截至目前,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与镇村6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开展产销对接。带动种养基地面积达3万多亩,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产业链条覆盖3万人,帮助对接基地农户人均年增收达20%。

  高效管控

  为“健康到家”而井然有序

  肇庆市社农(副)产品配送服务中心由市社自有的旧办公场所及仓库改造升级而成,集供应链条、恒温仓储、电子标签追踪溯源、食品检测、安全监控、冷链运输、信息采集及处理发布、电子结算、终端保鲜为一体的农(副)产品“物联网”配送平台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谭国雄告诉记者,为了供销“菜篮子”3万多个网站会员、84家机关团体饭堂、73个住宅小区能准时拿到放心菜,配送服务中心的采购部、仓管部、检测中心均从凌晨起就已作业,配送部最早4点就会出发。

  为保障质量,产品在配送前要经过“双重防线”。农产品收购前,检测人员会到各基地进行产品抽样,合格的基地才被列入“菜篮子”货源地;配送前,“每来一批菜我们都要做严格的批次抽检留样。”检测中心程玉美告诉记者,“今年1-2月,检测中心共开展食品检验检测2262批次,发现148宗问题,合格率93.5%。对有问题的产品我们会退回并要求销毁处理。”检测中心因此被肇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为全市五个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点之一。

  “我们要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测就是为了真正做到‘健康到家’。”谭国雄补充道。3000立方米库容的恒温冷库、10多辆恒温配送车以及智能保鲜配送柜——整个配送环节都有完善的冷链物流作支撑,以保障产品品质。

  智能对接

  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在配送服务中心一层,负责社区订单的车间每天8点开始运作,这也是整个“菜篮子”最“有范儿”的作业区——每当有消费者通过网站、APP或电话下单成功,车间相应货架上的绿色指示灯就会点亮,操作人员会将带有二维码的货筐进行扫描登记并放入传送带。货架上被选购的商品处会有红色指示灯亮起并显示订购份数,操作人员将相应商品放入货筐,全部选购商品装拣完毕,货筐将进行二次扫描并自动进入负责指定小区的终端操作台。

  谭国雄告诉记者,“农(副)产品流通配送服务系统”“带智能分拣仓库的电子商务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理念,共有6项发明专利和6项新型实用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检索通过并受理。配送服务中心的数据管理中心24小时对所有配送柜进行监控,发现问题也可以远程遥控指导……“菜篮子”的一系列创新探索,获得了“符合国家推进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精神”“体现创新发展惠农机制和主动适应电子商务大趋势”等评价。

  据统计,肇庆供销“菜篮子”去年4-12月累计实现销售额1058万元,月均增长达31%,配送农(副)产品价格普遍比当地市场价格便宜10%-30%。春节期间应急储备290368斤、让利87660元。

  随着运营日渐步入正轨及规模扩大的需求,肇庆供销“菜篮子”服务快线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也在寻求新一轮的资金和人才“补给”。而通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自身优势,肇庆供销“菜篮子”已然愈来愈显示出对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将销售终端向城乡社区延伸,让农产品保鲜到家,把“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新格局。


>> 记者手记

眼盯市场 心在“三农”

  5月下旬的南粤已似北方盛夏。记者从北京飞抵广州,一路驱车至肇庆、云浮、茂名等地实地探访,最终到达我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徐闻。行车道路两旁始终是高大的棕榈树、榕树等带来的满目葱茏,而比这更让人振奋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广东供销人在这片土地上借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东风”,再塑满眼“春意”。

  他们丹心未泯创新愿。站在“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的高度,秉持“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他们说:“我真心想为农民做点事儿。”在云浮新兴,重组升级的广东天禾农资云浮配送有限公司、出资新建的云浮市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省县共建的云浮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有限公司……借助省社着力打造的联合合作,在不同业务网络上“做文章”。同时,他们正着手以百惠超级商场有限公司线上线下为依托,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供销“菜篮子”。

  他们重整山河待后生。徐闻新供销农业集团副董事长邓健波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句胆识与雄起并重的“重整山河待后生”。面对业务范围萎缩、经营网络收缩等困境,徐闻供销人成立徐闻新供销农业集团,把优质公司进行整合再出发。通过复苏流通主渠道,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新供销商贸城”……为供销合作社尤其是镇级基层社守业创业书写新篇。

  他们俯首深耕只为农。在鼎湖,县基一体化正在逐步推进,打造“品牌型”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其为农服务的有力抓手。县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讲技术、建品牌、兴产业链、与肇庆供销“菜篮子”做对接——县社领导三天两头往田间地头跑,也解释了桂城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李艳君被问及“供销社咋样”时,为何给予“他们真就是我的贵人”的朴实回复。

  作为我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在广东17.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东供销人抓住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眼盯市场,心在“三农”,更长足的进步指日可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