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城乡融合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5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副司长周南、融合发展处处长刘春雨介绍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需要整体谋划、明确方向。《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陈亚军说,要把握好五大原则: 一是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要顺应城镇化大趋势,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要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并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乡村差异性,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

  四是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守住乡村文化的根脉,高度重视和有效防范各类政治经济社会风险。

  五是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从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迫切需要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制度保障。第二步,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陈亚军说。

  补齐短板  完成五大主要任务

  陈亚军介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五大任务。

  第一,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这是提高经济效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制度。必须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第四,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乡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为重要补充。要瞄准这个发展方向,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第五,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致富,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方面的收入。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周南指出,要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增加公共服务在乡村的供给,同时要增强公共服务在城市、县城、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同步性,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

  一是教育,要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要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二是医疗,要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统筹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或者发展远程医疗来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是文化,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城乡居民都能够享有文化服务。

  四是完善统一城乡的社保制度。要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严守红线

  刘春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但是距离城乡土地的统筹高效、集约利用,距离真正建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距离让广大农民平等共享土地增值收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意见》提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若干举措。一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制度,核心是要夯实土地的产权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意见》主要提出了要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村集体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是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但承包地的农业用途不能改变,农民利益要得到充分保护,而且要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三是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农村闲置农房任其破败是浪费,可以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适当放活一些。但是,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要按规划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不能突破,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周南说,未来的乡村经济应该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经济。要用城市的科技,特别是跟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来改造乡村的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用城市的互联网产业等服务业丰富农村的产业业态。

  《意见》提出,一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二是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三是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四是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

  要真正让农民富起来

  刘春雨说,《意见》明确提出,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致富,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

  陈亚军补充说:“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靠分子和分母联动,一个方面要做大分子,另一方面要缩小分母。”所谓缩小分母,就是减少农民。因此要持续转移农业就业人口,特别是通过城镇化来减少农民。这样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能够占有更多农业生产资料、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所谓增大分子,也就是提升农业的价值链。通过农业农村新业态的培育,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拓宽或者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样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持久稳定增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