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重塑农业企业尚需时日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端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如火如荼,对内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对外实现产业链的协同作业,提升产业整体效能。而这里的产业,又以第一、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农业自然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对农业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引导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甲子启航创始合伙人张云祥近日在2019WISE风向大会上表示,通过大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农业向前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粮达网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于延磊介绍说,由于农产品销售链条长、流通环节太多,好玉米往往卖不出高价,下游买家未必能买到好玉米。而现在,新技术可解决这个痛点。另外,很多农粮企业由于没有年终报表或者其他问题,很难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而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之前的买卖可生成交易数据,以此评估资信情况,从而为企业贷款提供凭证。
“在产业互联网下,企业可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于延磊说,从流通产业的结构特点来看,比如玉米主产区在北方,主销区在南方,两者中间由物流或者交易平台链接。这种结构有利于企业用产业互联网思维解决行业痛点,提高行业效率。所以,产业互联网在农业服务上大有可为、发展空间非常大。
于延磊表示,买方可通过网站视频看粮,再加上5G技术时效基本没有延迟,买方可对粮食的物理指标、外观指标有清晰了解,方便买卖双方打破空间的距离。买方购买粮食后,在运输过程中,也可采用AI技术,便于了解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此外,买方可对出入保管区的人员做人脸识别,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但农业的特性完全不同于工业的基本逻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农时特性、作物生命特征,包括种植环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中农普惠首席运营官周昕认为,如何把这些分散、碎片化数据进行梳理,把多元、多维度的场景实现线上化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需要尊重农业本身的规律。”周昕说,农作物有固定的生产时间和周期,而当新技术或者创新模式应用到农业领域时,不同于应用到城市端,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企业必须要去等,清楚准确了解作物在什么时间节点发生什么问题。
张云祥则认为,最大的难点是数据获取。工业有固定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对设备进行升级,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可获取各方面的数据。但农业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需要大量设备,比如气象相关设备、土壤相关设备等。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互联网+农业’概念很早就提出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适用于中国农业的互联网模式。”麦飞科技CEO宫华泽表示,因为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全程量化,意味着各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实现高效无缝甚至无感的技术渗透。用这种思维来改造传统农业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农业的基础在世界农业版图上是特殊的一块,农业种植习惯、过程和文化交织在一起。所以,当你用一个新模式或者先进技术去改造它的时候,不得不用技术向传统机制、习惯妥协。
宫华泽表示,如果将产业互联网引入到数字农业中,所有技术的人员都应该懂得如何因地制宜。未来,在算法不断迭代过程中,不能无限投入资本让数据去升级。企业需通过推行业务,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开启业务板块后,企业又将面对如何服务效率问题,也就是如何将技术团队最快地推送到所需要的农业场景中。
对此,宫华泽认为,目前,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将所有的新模式和新技术迅速带到中国农业场景当中。第一,企业推行的所有技术体系和产品需着眼于在存量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第二,当企业推行新产品时,价格不能定得过高,因为企业的客户主体、不同等级的种植户对于价格极其敏感。因此,企业的技术升级的关键在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假设满足这两点,很多互联网先进模式都可以在农业场景当中快速深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中国猪年将增加猪肉进口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