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热点聚焦>>正文内容

周刊作桥 你问他答 茶题共话

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大众提问热心作答

  2019全国两会期间,围绕茶产业的热点、焦点,《茶周刊》通过网络、微信公号向全国茶人征集向两会代表委员的提问,经茶周刊汇总整理并根据代表委员所从事的行业方向,分别邀请代表委员进行了回答。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Q1:中国茶行业的现状是“小散乱”,您认为国家从哪些方面出手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历史文化深厚,茶叶是重要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与载体之一,自唐朝开始,我国茶叶开始外传至世界各国,已成为全球深受人们所喜爱的“绿色饮料”。现在,我国是世界最大产茶国,茶叶资源丰富,全国近20个省份均种植茶叶,涉及茶农人口8000多万。进入新时代,绿色环保、健康富民、优势突出的茶叶产业既符合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广阔。为此,加快茶产业的有序发展对于国家“扶贫攻坚”“全民小康”“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源于小农经济的现实,中国茶产业与其他大部分农业产业一样,都呈现“小、散”的现状,稳定的品质保障、市场竞争力、高附加值都很欠缺,无法适应激烈的全球竟争,没有特别叫得响的大品牌。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认为作为政府决策部门,应该在产业发展引导上,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主管部门应确立大品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政策上要确立相应的支持重点、优化相关扶持措施,以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做大做强产业、助农增收的目的。

  怎么样打造“大品牌”?一方面扶持一定区域具有最广泛代表性品质特性的公共品牌的培育、宣传、推介与打响,同时扶持多个支撑公共品牌的龙头企业及其产品品牌的发展,支持企业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拓展新市场,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和效益,努力构建茶产业公共品牌下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

  “产业化、集约化”就是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茶园”的利益连接方式和“品牌营销+精深加工+初制生产+种植培管”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市场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在不断提升质量的同时,让企业主、工人和茶农融入同一条产业链;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帮助和实现农民在产业中就业并增收致富,分享市场扩大、效益增加的红利。

  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茶、旅、文、养等三产融合,带动包装、运输、土产、民宿等多产联动发展的新型模式,努力构建茶产业综合园区、茶产业发展综合体、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茶叶特色小镇、特色村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和企业家的担当精神,在产业链中更多地吸纳村民就业,在产业链中帮助更多的农户合作发展、持续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Q2:目前全国有机茶市场的前景如何?以宁红为例,请谈谈茶产业在扶贫和三产融合方面的作法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更香有机茶业开发公司俞学文:

  好山好水出好茶,我的家乡浙江武义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有机茶创造了绝佳条件。目前,“更香”有机茶通过中农、欧盟、美国三重有机认证,465项检测“零”农残。“更香”有机茶在全国市场销售形势喜人,每年超过100吨的茶叶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地,市场前景广阔,供不应求。

  2009年底,我斥资2.6亿元,整合重组宁红集团。为做大做强宁红品牌,我们大胆创新,走了两步棋。第一是动“棋子”,融合科技和产业、销售的“三张皮”。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宁红茶深加工项目,投资1.5亿元,兴建了茶叶交易市场即江南国际茶城,打造了赣湘鄂三省九县区域茶叶交易中心。二是调“棋盘”。重点推进“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发展模式,精深加工强二产,茶旅结合活三产。集团投资5亿元兴建了宁红茶文化产业园,发展成为加工、科研、茶文化展示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茶叶深加工科技园。

  为带动更多茶农脱贫致富,我们坚持绿色先行,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入股或就业,让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走出了一条“市场+品牌+企业+基地+科研+农户”,打造绿色产业链扶贫新路。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西修水县30多个乡镇兴建了茶叶初加工厂,揪住完善合同、订单、按劳按股分红、保底收购、股份分红、订单收购的“牛鼻子”不放,与农民合作社、贫困户深度融合,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入股或就业,带动了数万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

  Q3:作为一名基层茶叶生产工作者,您认为应该如何从源头保证茶叶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部副厂长兼车间主任储小芹:

  我觉得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农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茶叶种植过程实现全程监管;第二,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做到信息共享,比如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及时反馈给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根据信息及时制定适宜措施;第三,加大源头生态保护,环保部门将茶园种植基地纳入大环境区域监管,及时将环境监测信息反馈给农业部门;第四,加大源头追溯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农业部门,监管好从“茶树到茶杯”的全过程,第五,茶企建立自己的茶园,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把茶园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来管理;第六,加大源头科技投入,加大源头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改善农产品品种,提升品质,增加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此外,还需加强源头适度规模化经营管理力度,严防无序、无度、无规开发种植基地,加大源头茶园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有序实施一、二、三产业综合运营模式,加大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多部门协作。

  Q4:中国茶产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

  茶产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产值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截至当前,中国茶产业还存在着区域品牌强、企业品牌弱、行业发展缺乏龙头引领等突出问题。我认为,制约中国茶产业高速发展的痛点体现在茶叶供应量大,但名牌较少,茶农种出好茶却卖不上好价等方面,这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缺乏品牌和市场,而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又是一件庞大的工程,周期长、投入高,仅仅依靠当前茶企自身投入压力很大。未来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茶叶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衔接,所以解决打造茶叶龙头“航母”,品牌和渠道建设这一难题亟待破解。

  Q5:中国茶行业缺少人才,特别是现代化的营销人才,您认为中国茶学教育在服务茶产业发面应该进行哪些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

  茶产业作为三产融合度极高的应用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茶产业发展,茶学教育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通过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茶产品,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推动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