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时报传媒 中国农资 行业热点>>正文内容

我们一起走过(1998-2018)

  20年来,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再到完全市场化,农资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20年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为农服务的初心。20年来,媒企及业内专家携手一起走过。回首20年,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副巡视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秘书长  符纯华
 
  2000年11月,首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至今已经举办19届产销会,打破了垄断,让国产高浓度化肥完全占领了国内市场。中国的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从一个依靠进口的国家变成了出口大国。
 
  20年来,《中国农资》在农资服务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从领域上看,它不仅以农资营销为主体,而且覆盖了生产企业、科技创新、产品介绍等各种信息;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对历史的回顾,让历史告诉未来,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更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度探讨,对各种问题焦点的交流和切磋,大量的信息可以令人得到启迪、学习和反思,从而受益匪浅;从形式上看,与时俱进,有周报、网站、微信公众号、活动等,通过纸质、无纸质等各种传媒方式运行,版面赏心悦目、新闻时效快捷,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原理事长  林 乐
 
  2000年11月,首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至今已经举办19届产销会,打破了垄断,让国产高浓度化肥完全占领了国内市场。中国的农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从一个依靠进口的国家变成了出口大国。
  20年来,《中国农资》在农资服务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引领作用。从领域上看,它不仅以农资营销为主体,而且覆盖了生产企业、科技创新、产品介绍等各种信息;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对历史的回顾,让历史告诉未来,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更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度探讨,对各种问题焦点的交流和切磋,大量的信息可以令人得到启迪、学习和反思,从而受益匪浅;从形式上看,与时俱进,有周报、网站、微信公众号、活动等,通过纸质、无纸质等各种传媒方式运行,版面赏心悦目、新闻时效快捷,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杜 森
 
  《中国农资》创刊20年。这20年《中国农资》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20年,这20年是改革开放的后20年,是走向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20年,更是农资行业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20年,也是农资媒体,还有农资人,从小到大成长,经过大浪淘沙,最后闪闪发光的20年。
 
  《中国农资》创刊以来确实实现了畅想主旋律的目标,农资流通改革、科学施肥到后来的化肥零增长,这些焦点问题一直在不懈努力地宣传,发出行业的声音、树立行业的形象,并且围绕农业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作为主流媒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于肥料的作用、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贵州西洋集团总裁  贾启彬
 
  西洋集团与《中国农资》今年都是成立20年。中国农业这20年进入发展快车道,应该说很多农资人在这20年里为中国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年的快速发展,看到了中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由于快速的发展产生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追求产量不追求品质。对企业来讲,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服务,未来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另外,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还是集中度不够高。媒体应当加大传播力度,多培养一些“懂农业”的人,我觉得这才更有利于中国农业快速发展。我相信,在企业、媒体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时代一定很快到来。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  辛景树
 
  20年来,《中国农资》紧跟农业生产的形势,不断创新、结合实际,为企业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
 
  肥料“双交会”今年是第20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肥料行业的全国盛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5年,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习总书记提出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首先产量并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追求产量供给的同时要保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整个农业的形势正朝着绿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科学施肥方面,原农业部有两大行动,一个是化肥零增长,另一个是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
 
  另外,强调中小循环有机肥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施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农业融合,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土地流转进程加快,下一步将加大在肥料使用环节的宣传,转变思维方式。
 
  中农集团党委副书记  李宪宾
 
  《中国农资》20年,见证了中国化肥市场的变化。1998年11月国务院39号文件出台,随后行业发生极大变化。化肥流通从国家制定计划到市场资源发生了变化;化肥供应从短缺到过剩,优质化肥大量出口。化肥品种从尿素、磷肥一统天下,后来出现复合肥、有机肥、无机肥等。生产企业转型升级,这20年,由煤改油、油改气,体制从大集体到股份制、混合所有制。
 
  《中国农资》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团队,透过市场热点宣传企业改革的经验,维护行业信誉、曝光假冒伪劣,信息非常及时、有效,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情系农资行业、情系农资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且不可磨灭的记忆。
 
  20年来,农资行业和《中国农资》已融为一家,携手并肩、风雨同舟,不但一起见证了农资行业的发展,也与农资人结下了深情厚谊,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  白由路
 
  《中国农资》创刊20多年来,经历了农资由过去的短缺到现在的丰富,而且现在还有一些相对过剩,《中国农资》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中国农资》在农资引领方面作了很大贡献。在战略方面,过去主要从农资供应方面进行报道,到现在化肥行业已经从过去的短缺走向了相对过剩,《中国农资》的报道也紧随时代,做出相应改变。今后《中国农资》在知识性方面、引导性方面的版面可以加强,比如,现在发展无渣磷肥,40年都没有发展起来?原因在哪里?《中国农资》可以引领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可以从协会角度进行探讨,但也需要媒体的力量。
 
  再比如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对农村的需求方面,现在报纸上刊登的政策比较多,我认为可以根据政策变化对应的农资需求变化进行分析,协会也非常愿意配合报纸进行报道。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  栗铁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举世瞩目,彻底告别了物质短缺时代,迎来了社会快速发展。20年前,《中国农资》的创办适应了现代农业对农资行业发展的需求,以超强的理念、崭新的面貌创建了深受农资行业欢迎的交流平台。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资》以独有的业务优势、新颖的办刊风格、科学的资源组配、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接地气的工作措施,20年来充分发挥了行业媒体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出了一大批品牌产品和优秀企业,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企业家,推出了一批批不同类型的先进样板和创新经验模式,发挥了农资与农业、农民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连接纽带作用,科研与开发、开发与推广、推广与应用的桥梁作用。
 
  一路走来,《中国农资》始终站在农资发展的节点上,为行业转型鼓与呼;始终站在困境与问题的关键点上,机智勇慧,出谋划策,农资行业有今天,《中国农资》平台功不可没,关键时刻使农资行业如虎添翼,也为躁动的行业树起了旗帜。
 
  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杨邦宁
 
  过去20年是中国农资行业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历经磨炼的20年,也是我们深化改革、抢抓机遇、狠抓发展的20年,实现了华丽转身的20年,同时也是农资人在新的条件、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为“三农”继续服务的20年。应该说,过去的20年对我们非常难忘。
 
  这20年间,《中国农资》给予我们很大帮助。《中国农资》站在引领行业的高度上,以全球视野引领我们的行业,关注行业业界发展,及时公布政策信息、交流融合,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中国农资》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平台,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中国农资》给予行业很好的引领。
 
  黑龙江省供销社原副主任  张永埔
 
  我不光是《中国农资》的老读者,而且是一个忠诚的读者,一期都没落下。这20年对中国农资流通行业来说很不寻常。我清晰地记得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宣告化肥从计划到市场的结束,那个时候也正是我刚刚从省社机关走马上任到农资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应该说这20年我亲历了改革的实践,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非常幸运的是一路有《中国农资》的伴行。这是一支可爱的队伍,他们像蚕一样,去泥土中摄取营养,去田野中嗅觉芬芳,通过亲身实践和切实体会充实自身,然后吐丝成茧,完成一篇篇新闻报道。
 
  吉林省农用肥料协会秘书长  邓国臣
 
  从1972年我参加工作就在供销社,一直从事农业农村相关工作,对供销社很有感情,对农民也很有感情。特别是我在吉林农资公司期间,《中国农资》给我很大帮助和支持。2003年,当公司濒临倒闭的时候,是《中国农资》做全方位研究策划,给企业宣传,帮助我们挺过难关。在接触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农资》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极强的报道宣传能力。希望《中国农资》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在行业发出最强的声音,指导行业向更好的未来发展。
 
  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小兵
 
  未来3-5年,传媒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农资的传媒业拥有很大的市场和很多的机会,但想要抓住机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机制创新。媒体需要大胆改革,加强合作,引入更多具有技术优势、平台优势的企业,进一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第二,理念创新。作为媒体,在保持高度政治觉悟的同时,还需要扎根基层,扎根到消费者中,扎根到真正的市场化运营当中,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三,媒体融合。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不能故步自封,新技术的引用和拓展将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廊坊绿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春华
 
  《中国农资》是行业的风向标。无论是行业政策和标准的解读,还是市场行情的分析,都非常具有权威性。作为《中国农资》的忠实读者,每一期报纸我都认真阅读,多年来期期不落。也正是得益于此,令我能够及时掌握行情动态,令廊坊绿园在发展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支撑廊坊绿园步步上台阶、创业绩。这是媒体的价值体现,也是媒企融合、互助发展的结果。
 
  从事农资行业多年,《中国农资》对我和公司的帮助是巨大的。《中国农资》就像廊坊绿园的家人一样,见证了廊坊绿园的成长,帮助和推动着廊坊绿园的发展。为了回馈社会,廊坊绿园组织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目前已连续开展了11年。想要坚持做这么一件事很难,但正有《中国农资》等媒体的支持和鼓励,才让我们坚持下去,以后也一定会将这项活动持续开展下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