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热点聚焦>>正文内容

洋芋开花赛牡丹 借道丝路扩出口

    十几年前,行走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当地人会以“洋芋开花赛牡丹”来形容他们普遍种植马铃薯的盛况,这也是他们摸索数十年才得以生存、生活的途径。种植马铃薯解决了人们的温饱,直到逐渐脱贫,走向致富,当地人因此对马铃薯怀有别样的感情。而如今昔日的马铃薯,早成了金蛋蛋,实现了从普通薯到脱毒薯,从种植到加工,从内销到出口的飞跃。

    梯田种薯养活一家人

    “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这是定西最初的现实。”安定区委副书记祁永和说。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当地人修梯田,治理生态,“为修平黄土坡、减少泥土外流、增加蓄水,老百姓人工修梯田,从山顶挖到山底。”

    “这为定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退耕还林逐步改变了安定区的面貌。”据祁永和介绍,2000年至2004年,当地累计退耕48万亩。定西的年降雨量,原来是350毫米至380毫米,近两年,均超过400毫米,最高达450毫米。“以前四季干旱,现在满山郁郁葱葱,是几届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成果。”祁永和反复强调。

    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很快,定西就以“薯都”之称而闻名全国。

    近年,当地马铃薯产业总体上发展稳定。安定区石泉乡种植马铃薯的农民李树全说,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实惠是“订单化”种植,农民和企业对接,改变了传统的无序种植,也不愁销路。

    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

    “土地就那么多,目前不能一味扩大种植面积,而是要逐步实现良种化,提高单产。”祁永和说,安定区每年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量约在120-130万吨。

    “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全面覆盖脱毒种薯,1级种全面覆盖预计单产可以提高20%。”祁永和提到,现在主要推广的是黑色地膜全覆盖栽培马铃薯,便于集水抗旱。

    此外,当地程序化的病虫害防治和配方施肥过程,再加上机械化播种等技术的普及,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的水平大大提高。

    祁永和说,随着精深加工水平提升,马铃薯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过去主要是以精淀粉为主,都是处于基础型的粗产品,目前已经转换成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三大类直接消费的产品。

    丝路出口为农增收

    目前,定西马铃薯产业已成功出口至泰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东南亚、中西亚海外市场,并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基地培育微型种薯。

    “定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的优势是农产品的优质、价廉、量大,尤其脱毒马铃薯技术在全国首屈一指。”祁永和介绍,定西马铃薯企业已和哈萨克斯坦企业达成协议,租赁土地培育微型薯。

    目前,当地向中亚国家输出了大量马铃薯,大部分为“订单式”培育种薯,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在国外种植定西马铃薯,以开拓海外市场。

    第一家出口甘肃脱毒微型薯到泰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的企业是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该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称,泰国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十分喜欢用定西马铃薯制作薯片、薯条,2013年出口商品薯逾500吨。

    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则热衷于用定西马铃薯制作蔬菜沙拉等鲜食。目前该所正与越南、俄罗斯等国家洽谈合作事宜。

    “国际上培育微型薯技术最好的是荷兰和美国,定西培育脱毒微型薯能力紧跟其后。”李进福认为,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种薯多依赖进口,而由于欧洲国家价格普遍高于定西,所以越来越多的国际城市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北的原材料市场。

    李进福认为,定西马铃薯出口泰国、土耳其等国家只是开拓国际市场迈出的第一步,还需要不断研发适合国际市场的优良品种。他说:“如今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带,为甘肃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最好的机遇。”

    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学老师马红霞认为,这种贫瘠之地的变化,是中国最贫困地区发展的真实写照。她说,过去很多处在偏远地区的贫困县市,近年陆续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和资源也都发生了调整。

    马红霞表示,今后的富民增收,更应该重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提倡“科技农民”技术化种养殖。

    (南如卓玛 王文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