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市场从原药到制剂价格在2017年10月之后真“涨”起来了,而农药产品这个“价”自2015年开始就备受关注,只不过那时是低价产品群雄并起,市场竞争完全停留在“价格”上,经销商选择进入单一模式——简单、明确、爽。
然而到了2017年10月,原是农药市场淡季,却因新条例、硬环保、采暖季等影响,使农药在这个冬季“火热”得让万里之遥的老外们也赶到上海原药会探听——中国农药怎么啦?
欲探究竟,还要从源头说起:这几年中国农业似乎进入一个“三体”世界——原有平衡被打破,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兆头”毫无规律和预警地出现,有时是积极,有时消极,有的持续影响几年,有的经过一年再也见不到。“合作社”“大户时代”“统防统治”“作物解决方案”等已成历史名词,而“电商元年”、“互联网元年”、“飞防元年”、“食品安全”最近两年时不时被人提起。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让本来如山间潺潺小溪般与世无争,自在流淌,不入江河的农业,成了当下经济生活热点之一,“热”是不稳定的,所以这两年农业行业开始蠢蠢欲动。
而农药便又是农业的缩影,算起来农药应是大农业中的小弟,体量远比“粮棉油”“果菜茶”“农机肥”小得多(在一个农业县做粮油、果蔬批发、农机具、肥料,都有成为当地首富的潜力,而农药经销商却不大可能,这是市场使然)。这么不起眼的市场,在2017年却火辣辣的热。
这个热度还要从“价格”说起,农药价格最近三年备受关注:先是在2015年、2016年一路下滑,几乎成了白菜价,那两年大家都在对低价口诛笔伐。当这些声音还在耳边回响的时候,刚进入2017年,原药价格开始一路上涨,农药制剂产品纷纷涨价,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这一切似乎在无声证明着低价产品的确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