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0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让农场主不再唱《忐忑》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记者不久前采访中化农业在山东组织的一场减肥增效水肥一体化培训活动,结识了不少参会的“新型农场主”。从与他们的采访交流中发现,他们普遍处于一个比较忐忑的时期。忐忑什么呢?概括起来大致有三方面问题:一是产品和技术不过硬,又缺少有效的人才和办法解决;二是市场变化难把控,自己的种植经营还没有完全踏上市场的节拍;三是组织管理上比较吃力,因此生产管控、市场营销的执行力都不高。

    仔细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印记,又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几年前记者同样采访过中化在山东组织的农业大户培训学习,发现短短几年时间,农业大户的构成变了。说他们新型,主要是他们的身份更多样了,除了传统的夫妻档种植大户外,很多非农业领域的人携带着资本进入农业。这其中包括从事工矿业、服务业,甚至城市工商业。他们普遍还没有完成角色的转变:很多人虽然成长在农村,但基本不会务农,没有完成从“非农”向“农”的转变。比如搞石油的来种植水果,在水肥管理上交些学费几乎是必然;有些人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了,但还没有完成从一个农民向一个企业家的转变。一个农场主就倒苦水说:雇工的效率是自己员工的1/6,但人手不够不能不雇;而雇来了又难以管理好。比如说除草,他除过后草根还留着。他们的经历正是当前农村转型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因为职业农业工人少,必须依靠的劳动力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又有待提升;同时,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更加严格。凡此种种决定了新型农场主既是过去种植大户的“升级版”,又是城市化进程、农业转型进程中的“过渡版”,最终农场主群体必然会更加职业、更加高效。

    但未来“成熟版”的农场主就在这个群体中孕育成长。如何让他们少些忐忑、健康成长呢?

    首先离不开内在的变化与成长。山东志昌农业公司以科研为基础,以生产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把小小的葡萄做成一个大产业。董事长张志昌说:搞农场不是把土地规模简单扩大十倍,利润就自动扩大十倍。人的思想、种植与管理的办法都要变,否则原来做农民生产一棵葡萄苗成本只要2块钱,卖了还有钱赚;等搞了农场,也可能花十块钱也生产不出一棵葡萄苗。

    其次离不开外在的扶植与培育。中化农业山东分公司总经理石成旗说:现在家庭农场、生态采摘园、种植合作社及农业公司快速发展,但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没跟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没跟上;农业种植主体多了,盈利没跟上。究其原因就是农场主没有比原来的农民先进多少。因此我们携手政府,为他们提供观念的引导、知识的培训、技术的服务、产品的跟进。从山东的经验看,那些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高工效的现代农业装备、真材实料的农业投入品,辅以科学的种植技术的规模种植主体,最终还是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现代农业的雏形。

    党的十九大已经胜利闭幕,乡村振兴战略也已明确提出。相信新型农场主们哼唱《忐忑》的日子会越来越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