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我先到湖北恩施采访,然后又到云南大理休假。土家族、苗族、白族民族风情的丰富多彩自不待言,恩施大峡谷的雄浑、苍山洱海的壮丽也美不胜收。但或许是农业媒体人的职业习惯吧,最让我上心的还是农业和生态。
在恩施州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农业对人与自然的巨大影响。恩施是中国著名的富硒地区,这里的硒产品成为追求健康的人的爱物,但或许你并不知道,在过去,这里的硒矿却是祸害当地农民的毒物。在恩施大峡谷入口处一块茶园,恩施市茶办主任何远军指着茶树根下裸露的矿床说:这就是硒矿,与煤层混在一起。旧时代,当地农民就用这种煤烧火做饭,尤其还用这种富硒的页岩加热食物,导致很多人硒超标,患上了大骨节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政府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了病因,根除了这种地方病。还通过开发硒产品,让国内外消费者享受到了硒产品带来的健康福祉。恩施州农业局杨长勇科长介绍说,恩施茶叶有两大优势,一是富硒,二是玉露蒸青工艺。只有通过农业才能把无机硒变成有机硒,从而被人体吸收。而茶叶是最佳载体。去年冬天,日本企业来此,把这里茶园的老叶和树枝都采下购回,以加工提取有机硒,然后再应当用到食品生产中。
恩施之行的这个见闻告诉我,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重要桥梁。农业可以使硒变废为宝;同样,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在造福农业时,也可能贻害环境。
在大理,记者住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银桥镇中银村民宿中。不仅近距离看到了苍山洱海环境的危机,也结识了一批在探索无公害农业的人。
这是记者第二次来到苍山洱海。短短20年不到,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呈现在眼前:洱海环境恶化的趋势在加剧!一进入大理,沿马路两边的政府标语,就让人惊心:实施“七大行动” ,抢救苍山洱海!难道洱海病了?在中银村住下后,这里的居民就告诉我:十年前,他刚来时,可以直接看到洱海十米深水底,水草枯木清晰可见;但现在,别说十米了,几米就看不清。有些地方已经被绿藻占领。显然,洱海的富营养化在加速!“第二个滇池”的警报已经拉响。这一次,政府显然不想看着洱海重蹈滇池的覆辙,而是雷厉风行展开抢救行动。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大范围进行环境危机的警示宣传。二是以霹雳手段真抓实干。我赶到中银村当晚,就听说政府已经把沿洱海边上的所有餐饮业关停拆迁。动作不可谓不大。
我还不了解大理市“七大行动”的具体内容,但这其中必然包括农业。腾龙,是活跃在网上的生态农业主义者。六年前,他不仅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者来到苍山脚下,践行“在家上学”;还身体力行探索生态农业。腾龙专程到千岛湖学习了“自然农业法”,两年来,探索实践,收获颇多。他说,未来农业的希望,或许可以从这里汲取光热。
不论是恩施大峡谷还是苍山洱海,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丰富和谐的主题,一直没有变。而农业,始终是一个看似平淡,实则气象万千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