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企业人员结构从人海战术向专业化、素质化转变,经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配比处于行业合理区间。
农资行业具有行业特殊性,尤其是在农资流通领域,整体受教育程度和接受专业化技能培训的程度并不高,在系统化经营和管理方面并不占优势。人力资源是农资流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商业企业,一般从事经营业务人员的比率要远高于制造类企业(见图7)。常规把60%-75%定为衡量企业经营力量的指标。入选企业平均值为64%,小于40%的企业为30家,主要集中在比较成熟而且具备管理能力的企业;60%-75%之间的有60家,占总数的30%;超过75%的企业有67家,占总数的34%。主要集中在基层直面市场的企业。农资流通企业中,一般从事管理人员的比率在15%-30%之间。入选企业平均值为23%,小于15%有48家,主要集中在较小的企业;15%-30%的企业为103家,占总数的51%,趋于合理区间;大于45%的有12家。随着农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型企业的资本与管理的输入越来越多,所以在统计中,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比率相对较高。
在本科以上学历人数方面,入选企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平均为30人(见图8)。高于平均值的企业有35家,都属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以及新型企业。本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率平均值为25%,高于平均值的企业占总数35%,36家企业中本科人员比率少于10%,尽管企业规模不同,人员结构也不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农资企业。总体而言,高学历人才在农资行业中依然稀缺。
除此之外,农资经销商参与社会活动和职务数量增加较快,体现农资人开始进入主流经济社会,也开始承担社会责任,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在入选的企业中,近80%都获得过不同等级的荣誉,其中,获得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中国农资流通诚信示范企业、全国(百佳)优秀经销商等荣誉称号的企业约占47%。有近77%的企业都参与到国家和地方的各种项目实施中。其中,承担国家、省级及区域淡储任务的企业占入选企业总数的51%,参加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的占54%。省级农资公司以及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为主几乎横跨所以项目实施工作。这一数据比2011年有明显提高。
担任国家以及各省农资流通协会领导职务的经销商有20%,担任地方职务的占入选总数63%。一方面经销商承担社会职务增多,一方面也反映出农资经销商的社会地位在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