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空心村”问题。如何顺应发展大势,找准金融服务与“三农”发展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做好新形势下的整村授信工作是农商银行需要直面的课题。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是“空心村”问题。如何顺应发展大势,找准金融服务与“三农”发展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做好新形势下的整村授信工作是农商银行需要直面的课题。
以昌邑市柳疃镇青阜村为例,该村土地流转率达100%,村民基本与土地完全脱离,“空心村”现象明显。在此背景下,农商银行整村授信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青阜村概况和“空心化”表现
青阜村总体情况。青阜村位于昌邑市柳疃镇北部,距市区18公里,村内农户364户,人口1350人,其中,359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昌邑市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昌邑市首家整建制行政村入股参与的土地股份制企业,依托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青阜村村委和全体村民共同组建,注册资金500万元。该公司采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运营机制,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村1883亩土地进行流转入股,每年每亩土地保底400元,年底再按股权份额及公司盈利情况二次分红。公司股份结构为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持股55%,青阜村委持股20%,入股农户持股25%。
青阜村土地流转的客观条件有三点。一是该村土地贫瘠,属盐碱地,以农户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恶劣、抗风险能力差、农民收入低。二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惠农补贴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引入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科技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营造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三是土地流转后,农户能够得到固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和浮动的分红收入,外出打工者还能获得工资收入,较土地流转前收入来源更广、相对稳定且有所增长,导致农户将自己的承包地进行流转的意愿较强。以上原因促成青阜村实现土地完全流转。
“空心村”主要表现。一是劳动力转移到村庄以外,二是农户与土地脱离,三是人口向城市转移。
“空心村表相化”表现。“空心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去村空”,而仅仅是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脱离,以及以农户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是“名义上的空心村”“表相化的空心村”。以青阜村为例,60%的村民在市区(镇街)购房,其中约50%在城区居住,另外50%购房户仍然在农村居住,全村实际在城区居住的人口在30%左右,其余70%的村民在村庄附近的企业上班。同时,村民作息时间随上班性质不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开展整村授信、信息采集等工作增加难度。
“空心村”对整村授信的影响
农户信贷需求降低。以青阜村为例,农户收入来源有3个渠道,一是土地流转补偿,由阜瑞公司按照400元/亩·年的标准支付,为固定收益;二是股份分红,年底由阜瑞公司根据盈利情况按照持股份额分配,为额外收益;三是打工收入,农户在企业上班获得收入,为相对固定收益。综上,农户的收入来源稳定而且可观,经商意愿不强,没有刚性信贷需求,信贷投放遭遇瓶颈。
数据采集开展难度大。在整村授信推进过程中,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和村委开展合作,获取农户清单,客户经理逐户上门对接的方式获取信息。但目前的现状是农户上班时间在企业,下班后回市区居住,在村内无法上门对接,而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转化利用率不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金融服务供需出现错配。一方面,整村授信以建档、签约、授信、用信4个维度为评价体系,以发现和满足客户贷款需求为工作重点,主要向农户宣讲信贷知识、营销推广贷款产品,但土地流转后,农户收入相对稳定、固定,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理财、消费、结算等方面;另一方面,农户信贷需求不旺,贷款意愿不强,对信贷服务不敏感,即便有信贷需求,主要是用于购房、购车和其他日常消费,信贷资金主要流入房地产业和其他消费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不利于风险分散和缓释。由此可见,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户实际需要的金融服务之间出现错配,供给与需求交集较少,金融服务的契合度不高。
推进整村授信的具体做法
强化组织保障,稳步有序推进。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行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整村授信”领导小组,负责“整村授信”营销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检查督导。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制定整村授信实施,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保证质量”原则,明确职责、操作流程及规范。
搭建合作平台,多方联动推进。一是强化政银合作。联合昌邑市文明办、扶贫办、地方金融监管局,共同制发《实施“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工程推进整村授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方案》,力争2019年底基本实现农村文明信用户评定全覆盖,城区文明信用评定覆盖率达50%。对工程推进有力、文明信用户占比较高且不良贷款占比较低的村(社区)、镇街,除享受昌邑农商银行相关信贷优惠政策外,在参加昌邑市文明村镇推荐评选中,由文明办给予加分奖励。目前,共在83个村开展文明信用评定,评选信用户1.7万户。二是选派人员挂职副镇长。选派16名支行行长挂职副镇长、金融助理,与乡镇、村委、农户沟通对接,重点关注签约面及用信面,引导客户用信,提高用信率,带动文明信用样板村建设。
强化服务对接,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入户对接。借助村“两委”力量,入户发放宣传单页。二是活动造势。利用横幅、广播、宣传车等进行日常宣传,增加村民对昌邑农商银行新政策、新产品的认知度,提升品牌认同感。三是微信宣传。建立农户微信群,即时宣传贷款品种、存款活动,增强客户黏性。四是电话回访。对已签约客户及目标客户重点跟进,深入对接客户需求方向,跟进专属服务支持。五是媒体造势。充分运用当地电视台、报社、“两微一端”等宣传媒体和渠道,做好整村授信的跟踪报道。
“空心村”现象下整村授信优化方向
转变观念,丰富整村授信内涵。引入“综合信誉度”概念,综合信誉度指基于客户资产(存款、理财、动产、不动产、银行卡)、负债(贷款、借款)、信用度(信用记录、口碑)、声誉等参数对客户作出全面评价,可以作为提供贷款授信、融资担保、理财服务、专属优惠等服务的主要参考。在“综合信誉度”概念下,整村授信的内涵从“对客户贷款授信”扩展到“根据客户综合信誉度匹配金融服务”,从根源上理顺了银行服务供给与客户服务需求之间的契合路径,在客户没有信贷需求或信贷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为整村授信提供了理论支撑,增强了整村授信与“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紧密度。
因势利导,转变营销服务方向。一是以“主办卡”为切入点,开展公私联动营销。以开展“拓蓝行动”为依托,对企业职工跟进综合金融服务。土地流转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周边企业。为深度对接和有效满足企业职工的金融服务需求,就要以对公营销为发起端,深入开展公私联动营销,统筹对公与个人金融服务综合性营销。
二是以银行授信为主导,打造产业链金融。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对象,围绕“产、购、销”各环节,打造“农商银行+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金融,实现资金闭环运转。
多方共赢,开创支农惠农新局面。以银行为主导,将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介入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可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获得了开展规模化经营的资金支持,可以引进新技术、扩大再生产。二是农户转变为企业职工后,以农商银行的银行卡作为“主办卡”,通过提高卡的使用率、交易量,获得优惠。三是农资供应商作为产业链金融的一环,由购买方以银行贷款作为支付资金,减少了赊账行为,降低了违约风险。四是银行获得基础客户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合,开展精准营销,提高了成功率,增加了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