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如电子化的银行管理系统,银行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以及检测指导银行的业务,而员工也能通过系统给管理人员反馈信息,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应用也使得规模经济管理更加完善,更加满足现代需求。
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方面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态度转向全新的业务和管理创新理念。同时,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改善,从而提高了银行间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采用信息技术更多程度上就是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为了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商业亲密度。
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成为可能。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业务办理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电子银行也应运而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能使得客户随时随地实现业务的办理,不需要再前往柜台办理的方法也为客户节省了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业务办理体验。
影响
银行的信息化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由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收益并不是趋近于无限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达到饱和时,会由于管理层面上的问题而导致管理效率下降而成本上升。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基本满足传统成本曲线达到最低点后随着规模增加而上升的变化趋势。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扩大了业务范围,降低了交易费用,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资源,进而促进银行规模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能使商业银行形成一个规模和集成的组织性高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管理系统内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互公用,达到平分管理成本的目的。而且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经济管理,能够利用数据库快速高效地收集、分析、处理数据,使得银行向制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也是实现更大规模、得到更多经济效益的前提。
信息化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规模效益。由于银行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银行不需要将社会的资金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以内。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银行的服务量也会随之增大,服务量的增大其实有利于平摊成本。随着竞争增加,银行只能通过扩大交易范围的方式来减少银行的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得益于信息化的应用,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建立金融监管系统,从而实现了对规模经济管理的全方位监督。通过信息技术也能够快速发现银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补,同时也能及时监督反馈银行用户的信息管理。
信息化的出现决定了商业规模的大小。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众多商业银行都选择采用公司并购来增加在市场份额中的竞争力度。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规模经济也成为了银行的重中之重。
银行采用信息技术也提高了商业银行传统规模经济的经营效率。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采用人为手工记账的方式记录数据,而信息的传递也是通过下级向上级报告的方式传递给决策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与制度存在极大程度上的延迟,无法及时发送与接收消息。这种不能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的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脱轨,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