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公司治理绩效问责背景下,由于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追责制度自身的不健全、不完善,使绩效问责呈行政化、结果导向与短期化特征,并未真正成为农商银行动力切换和治理优化的“催化剂”。绩效问责是深化农商银行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证,必须坚定方向、选准路径、确保实效,使其真正成为农商银行动力转换和治理优化的催化剂。
笔者认为,当前的绩效问责存在五大制度缺陷:绩效问责缺乏有效理论指导、行为结果缺乏整体问责办法、问责执纪缺乏合理组织体系、过程管理缺乏清晰的问责轮廓、权责匹配缺乏深层制度检讨。
面对上述缺陷,做好绩效问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强化绩效问责战略定力。农商银行应强化绩效问责定力,将常态化问责、全链条问责、上下双向度问责、全面全员问责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并将绩效问责纳入总体制度安排和各层级经营单位领导班子“一岗双责”重要内容;要着力改进农商银行绩效问责薄弱环节,将自上而下的绩效问责管理和战略决策失误以及后台对一线支撑不力作为问责重点;要强化绩效问责转型的理论研究,为问责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应用保障。
健全绩效问责机制。针对问责失灵问题,应在梳理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统一的农商银行问责工作指引,将农商银行绩效问责工作与审慎经营规则挂钩,依法推动农商银行形成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使农商银行绩效问责常态化、制度绩效评估常态化,并杜绝违规人员离职、离开金融行业无法追责问题,确保问责的制度权威。
严格绩效问责行为规范。农商银行要设立综合化绩效问责执行机构,将内部监事会、纪检监察、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等资源整合,在党委、董事会统一领导下,要按照查办、处分、撤离的原则,加强绩效问责执行力建设,实现联手、联动问责;要完善绩效问责制度建设,对应有的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各种方式予以明确。
提升绩效问责制度效益。要下放考核权力,将传统评价方式与群众评价方式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员工持股和公众参与绩效问责奖励,通过利益相关者问责,保持内外部问责压力,畅通问责信息,彰显问责公信力。
优化绩效问责环境建设。要营造良好氛围,重塑问责文化,树立领导干部敢于作为、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同时,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对于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领导干部的改革持包容、善待的态度,消除一些领导干部害怕追责的心态;切实厘清改革中的矛盾问题与干部无所作为、违法乱纪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