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 提 示
“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监督”列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好经验好做法之一,要求长期坚持、不断深化。2018年,是广东农信全面完成组建农商银行工作的关键年、决胜年,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监督工作,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激浊扬清,确保改制工作阳光合规真实发展,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是全省农合机构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篇大文章。
全面理解监督
开展农合机构全面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省农合机构的共同任务。只有自上而下全面地、正确地理解监督,才能自觉地倡导监督、加强监督、接受监督。
在监督范围上,体现为“无死角”。《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条规定,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在监督对象上,体现为“全覆盖”。《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第十条和第三十六条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和“党重视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六条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除了党员以外,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也列入监督对象:“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在监督主体上,体现为“全动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九条规定: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是最根本的,是第一位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需要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组织外部的监督,没有外部监督,党的自我监督和约束容易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农合机构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牢牢扛在肩上,立足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主责,加强监督,逐步构建起纪委和监事会工作齐头并进的“全覆盖、大监督”工作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广东农合机构健康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个别农合机构偏离银行合规经营要求,个别机构高管存在违法乱纪行为。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农合机构监督体系建设。
健全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体系。要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建立联合监督机制,一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农合机构党委要与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合规等监督部门协同工作;另一方面发挥信贷、财务、会计结算等业务条线的专业优势协助监督,引导基层网点开展日常监督,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党委为核心、纪委为枢纽、部门为基础”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实现内部监督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完善平行监督体系。既要强化同级党委和纪委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又要强化员工之间的监督,共同建立监督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行业+客户+舆论”多重外部监督体系。金融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强化监督不能仅靠行业自律,也必须接受外部监管。基层农合机构应积极主动接受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客户与舆论的监督,真正让每一笔业务在阳光下运行,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完成改制任务。
突出监督重点,丰富监督内容。农合机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范围广,监督涉及面多,在实际监督工作中我们应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突出监督重点。一是明确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统一,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常严,贯彻惩前毖后一贯方针,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二是明确监督的重点内容。要紧盯选人用人、贷款发放、基建工程、招投标和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加强关键节点和关键岗位监督检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三是拓宽监督范围。银行业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对新业务、新流程和新设岗位要及时开展监督,梳理风险点,并建立针对性的监督和防范措施,逐步健全监督网络。
创新监督思维,丰富监督方式。要严字当头、细处入手,不断探索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是继续以开展巡察为抓手,让党内监督不留死角全覆盖。二是加大农合机构信息公开力度,让员工充分了解机构事务,落实民主监督知情权,防止权力被滥用。三是丰富监督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探索“网上监督”和“掌上监督”等形式,打造更多便捷、顺畅的监督渠道,及时了解和收集信息,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做好风险预防和化解。四是建立监督档案库。要建立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档案资料,让党委及时了解情况,保证监督的严肃性。五是强化党内监督问责制,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强化监督力量,增强监督实效。一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质。要加强队伍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引导全体员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党章党规党纪的忠诚捍卫者。二是充实监督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财务、审计、科技等专业知识培训,着力培养适应农合机构转型发展的监督队伍,进一步增强监督广度与深度,切实实现有效监督。三是树立清正廉洁的队伍形象。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要坚持“五个过硬”,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农合机构“答卷人”。
增强监督意识,营造监督环境。一是营造批评环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鼓励全体员工发挥监督作用,营造宽松和谐、倡导批评、鼓励监督的环境。二是重视监督反馈。各级农合机构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积极回应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倾听员工呼声、虚心接受员工监督中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才能推动内外部监督不断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监督考核。要定期对各级监督组织的监督效果组织考评,加强成果运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干事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