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下,在我们企业能够辐射的乡镇里贫困户已经越来越少,产业扶贫效果明显。”说起自家企业的扶贫成绩,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定西市凯凯生态园植物快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恺很是自豪。
李恺所在的定西市干旱少雨,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方,曾一度非常贫困。但如今,在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区域“块状经济”,当地已形成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全省特色产业的发展树起了一面旗帜,成为脱贫的典型。近年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种薯主要销往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部分出口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扶贫的关键是扶产业。产业效益高,老百姓的收入才能增加,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李恺表示,她今年准备的两份提案,一个是关于做大做强马铃薯种薯产业,另一个是针对马铃薯加工环节中产生的汁水还田的对策建议。
“公司这些年一直致力于脱贫攻坚,如今的凯凯生态园植物快繁有限公司已经是定西市马铃薯种薯繁育龙头企业,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互利共赢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产业扶贫效果愈加明显。”李恺告诉记者,以她的经验,支持贫困地区以贫困户为主体组建互助型合作社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促进贫困群众抱团取暖、合作脱贫。农民在参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信心,抗风险能力不足。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可以帮助农户克服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的劣势,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在扶贫过程中,针对贫困农户种植种薯等级低、薯农收入不高的实际问题,2013年,凯凯农业与定西市陇西县、安定区联合开展马铃薯种薯“一分田”工程。企业每年向500户薯农贫困户按照每户400粒、种一分地的规模,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当年可产脱毒优质原种200公斤到300公斤;第二年,这些原种可播种1亩至2亩马铃薯,生产一级种3吨至4吨;第三年,可供20亩至25亩的大田马铃薯用种,同时企业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田间技术指导、栽培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工作等。几年来,“一分田”工程提升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效益,带动每户贫困薯农年均增收2000元。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带动贫困群众素质能力提升了,‘输血’变为‘造血’,才能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李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