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重视程度到推进工作力度、政府投入强度、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等方面,都为脱贫提供了充分保障,我们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巡视员周秉建在谈到扶贫工作时表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今后三年重中之重的工作。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而应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对现行脱贫标准理解不准确等问题,应引起注意。
周秉建解释道,精准脱贫是按照现行既定脱贫标准推进的。如果对脱贫标准缺乏正确理解,以为只要是为困难群众做好事,标准不是问题,或者因为不正确的工作方式而把贫困户“胃口”吊得很高等,就可能给群众造成误判,出现社会规则失序,引发新的不公,还可能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那么,实现脱贫目标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准确解读和认识呢?
周秉建介绍,其核心问题是对“两不愁、三保障”应该怎样理解。根据中央相关精神,“两不愁”是指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从目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在全国所有贫困县农村低保标准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的情况下,加上各地区自身产业和就业方面的努力,按时解决“两不愁”应该是有把握的。而对于“三保障”则应该厘清:保障义务教育,重点是降低辍学率;保障基本医疗是能有地方看病,小病、常见病能看得起,大病不至于返回到“绝对贫困”的状态;保障住房安全,是说不能住危房。
周秉建表示,“一个都不能少”是说按现行标准脱贫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全面小康的目标基础,但不是说都能、都要达到同样的高水平,更不等于没有差别。所以,需要让干部和群众准确理解国家的脱贫标准。首先,严格执行政策。在到户政策上,如何实现国家基本政策与其他各种帮扶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坚持标准至关重要。否则,可能会造成政策误读,甚至争当“贫困户”。其次,要大力宣传政策。基层反映“不满意”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贫困户不满意,认为政府还应该给得更多;二是一些边缘户不满意,因为政策“悬崖效应”太大,不公平。因此,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非常重要。再次,要注重政策协调。产业和就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但三年内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加强综合性保障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保障措施也要有“度”,不能“一给了之”。实施各项保障性措施都要坚持有条件转移支付原则,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让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最后,要完善考核内容。干部要全面了解政策并向群众宣讲政策,群众是否真正理解政策,应该成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打好脱贫攻坚战,数量指标固然重要,但提高质量同等重要,要努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周秉建说,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把“两不愁、三保障”做实;另一方面,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