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
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开始,万千贫困户的命运发生逆转,中国乃至人类减贫史上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在中国大地迅速推进。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电商扶贫、强基础设施、补公共服务“短板”……聚国人智慧、集万众之力的脱贫攻坚战为贫困户带来了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向世人再次展示了这场战役的成绩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对此赞叹不已。成绩虽已斐然,任务依然艰巨,精准扶贫之路还将持续。两会上关于扶贫的建议谈论不绝于耳,“扶智树人,鱼渔共授”的呼声渐高。
解决“知”和“智”的问题更加重要
“扶贫不是送钱越多越好,扶贫不是养懒汉。”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此深有感触。多年的农业科技以及扶贫工作经历,让赵皖平体会到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在扶贫过程中,解决“知”和“智”的问题尤为重要。解决“知”的问题就是贫困户愿意改变自己的贫困,不只是白等着吃国家的救济;有了改变意愿之后还要有能力,就是解决“智”的问题。
对此一些地方领导高度认同,扶智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委书记周德睿表示,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还很严重,对于这样的贫困户,要转变其思想,助其脱贫。当地在转移就业人员中,特别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转移就业脱贫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成功的关键。甘肃临夏的复制模式也广受关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深度贫困地区,我们探索出了致富户和贫困户‘两户见面会’的扶志模式。通过定期安排‘两户’见面交流,致富户不仅向贫困户传授脱贫经验,更让缺乏信心的贫困群众逐步转变观念,鼓起早日脱贫的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临夏州广河县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表示,2017年村里举办了6场“两户见面会”,身边人言传身教的帮扶方式,在村里营造出了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氛围。
脱贫攻坚关键要培养年轻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培养年轻人,造就能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由衷感慨,美好生活从奋斗中来,摆脱贫困更离不开这股劲儿。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每年的提案都离不开“三农”话题,今年也不例外。他在提案中建议,把好的资本、人才、科技等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现在农村做农业的人口越来越少,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有干劲的新型农民和乡村技术人员。”刘永好深感人才匮乏对扶贫工作的影响。他建议,国家应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将之定为百年大计,并动员、集合社会力量,尤其发动一批涉农企业共同参与新农民、农技员的培养和培训。
很多基层代表委员则以实际行动论证了人才对脱贫攻坚的关键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宿迁市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生,就是这样一位实践者。他发起成立了沭阳县花木协会,并担任会长。在协会和苏北花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下,沭阳苗木种植模式已经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目前,沭阳县花木从业人员已达25万人。通过“劳模企业家+基地+贫困户”的合作协议,实现了村集体创收和19户贫困户的精准扶贫。
防止返贫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确保脱贫质量,防止已经脱贫人群重新返贫”成为各级各地扶贫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便是其中一员。“不但扶今日,更要扶永久。”是他对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实践。同为人大代表的四川省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卿对此也高度认同:“精准扶贫不能只盯着脱贫,防止已经脱贫的群众返贫,同样是需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他认为,精准扶贫要将巩固成果与继续攻坚摆在同等重要位置,那些摆脱贫困的群众,会不会返贫?有多少人返贫?“要用切实措施和制度保障解决这一难题。”
脱贫不返贫不仅是基层实践的标准,更是考验扶贫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作出这样的承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表示,要想让已脱贫群众不返贫,要看地区的发展环境条件是否有改善,贫困群众是否享受到了公共服务,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是否有转变、劳动技能是否有提升,是否根据当地情况和本人的能力建立了稳定的收入渠道。一些地方脱贫了,因为有点小事又返贫了,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脱贫。对这样的地区,中央、省这两级财政要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他表示,今年扶贫办新增了200亿元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这些深度贫困地区,防止其再度返贫。
“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中国的历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现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刘永富表示,未来的征程中,脱贫攻坚战不仅要“打赢”,更要 “打好”。2020年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我们要通过打赢攻坚战,为未来减少相对贫困探索经验,建立一套比较好的体制机制,保证它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