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已到了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实现这一目标,承担起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仍需由农民来完成,目前,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的重担仍要由传统耕作方式的留守人员来完成。新农村建设,需要与新型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完成。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现实,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迈过“三道坎”。
要迈过城乡差距“坎”。在公共服务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村镇公共设施条件,做到看病不出村,上学不出村、较好的公共福利设施,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同时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保、医疗问题,并由地方财政承担相应一部分,让其具有充足的安全感。在劳动环境方面,逐步实现机械化作用,降低劳动强度,用智能化的农业生产作业,提高新型农民的幸福指数,提高就业新型农民职业的积极性,让务农生产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要迈过收益保障这道“坎”。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要保障农业生产的收益率,增加收入,让新型职业农民有从业的安全感。需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需要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新型人才,实现新型农民的成长,必须满足于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创新。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理解、利用好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科学种田、科学预测市场发展潜能,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转变,让不同质的农产品,卖出不同价格,获得不同的收入,让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获得高收益。为农业产业政策服务的惠农政策、财政补贴、农业生产保险等要确保及时到位。
要迈过融资难题这道“坎”。新型职业农民由于土地流转、生产成本投入等因素需要较大的资金流动,由于涉农“两权”抵押贷款变现能力差、抵押值低的问题,对于新型农民来说,没有较为可靠的抵、质押物满足银行等贷款机构的条件,成为制约新型职业农民融资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需要采取政府财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融资基金拉动、保险公司出保、融资人缴纳风险保证金、发展订单产业的方式,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出台为新型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项科目类贷款,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基础、有保障。多项措施并举,让农业发展赚到钱,信贷资金投入无风险,拉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