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调动员工营销的积极性,按量计酬考核逐渐成为农商银行使用较多的业绩考评办法之一。虽然按量计酬考核模式有效拉开了不同网点、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但随着此模式推行的深入,也衍生出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按量计酬考核模式的推广运用。
“按量计酬”考核存在动力不足
全面实施推动难。处于转型期的农商银行,“唯计划论”思想仍然比较突出,绩效管理理念并未深入人心。按量计酬考核模式虽然形成了全员营销的氛围,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但难免容易导致部分员工出现心理偏差,有些年龄比较大、技能素质较低的员工,业务办理缓慢、考核计酬少,抵触情绪大。
网点差异平衡难。在对网点进行考核时,大多农商银行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设置相同的考评指标、考核标准,采用相同的计价标准,使网点间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却忽略了网点间的差异性和可比性,导致员工认为考核不公平,对考核持抵触心理。
短视趋利防控难。按量计酬考核模式实行明码标价,部分员工为了拿到更高的绩效工资,产生短视趋利心理,出现争抢客户资源、恶性竞争、重复营销等现象。尤其是在按量计酬导向下,部分员工只关注营销,忽略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容易形成经营管理上的偏差。
“按量计酬”考核管理亟待加强
在“三级联动”中解决全面推行难问题。一是机制推动。农商银行要将实施按量计酬考核纳入目标责任书,建立完善按量计酬考核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按量计酬”考核管理平台,规范流程,强化责任,形成常态。二是领导发动。农商银行“三会一层”要深刻认识实施按量计酬绩效考核模式的必要性,要把按量计酬绩效考核提高到战略高度,做好宣讲发动工作,在员工中形成共识,特别是党委班子成员间要形成共识。三是员工主动。要实现员工主动去接受绩效考核,宣传要到位,要让员工了解绩效考核的必要性;考核要相对公平,并能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要从员工基本需求出发,真正制定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按量计酬办法与机制,通过利益输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分类管理”中解决网点自然条件不平衡。根据网点人均存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对网点进行分类,将网点划分为若干个的类别,不同类别的网点其所有计价产品均核定一个数量,在核定数量内实行不同的产品单价,超过核定数量部分,同一个产品全行实行同一个单价。通过此方法来调节业务自然增长乏力网点员工的收入不至于过低,限制业务自然增长快网点员工的过高收入,同时又体现按贡献定收入的分配原则。
在“绩效监督”中解决管控惩戒短期行为问题。在大力营造全行的营销氛围的同时,必须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在营销与服务过程中注重合规守法。此外,实行按量计酬必须在行政上、管理上配套相应的监督机制,管控惩戒短期行为、虚假营销、欺骗式营销等绩效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系统与制度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