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储棉花信息中心举办了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监测报告媒体交流会,中储棉花信息中心副主任程杰、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冯梦晓就储备棉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问:如何评价我国的储备棉去库存工作?
答:我国的储备棉去库存工作可以用创新、执行力、实效、深化供给侧改革这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首先,是创新。机制上三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储备棉去库存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一是首次采取国内外市场联动的轮出底价形成机制;二是明确不对称轮换机制;三是建立常态化轮出决策机制。机制创新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顺应了国家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精神,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的管理,让市场更好地理解政策;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好地贯彻了发挥政策性作用的中央精神。虽然储备棉供应量很大,但避免了政策的直接干预和影响市场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明确了储备棉出库时间为3—8月,虽然今年8月底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储备棉轮出调整延期了一个月,但整体是在机制常态化的背景下运行的。
其次,是执行力。2016—2017年,储备棉累计出库588万吨,完成了2700多万包储备棉的出库公检作业,日均检验量为5万包,而且是在受制于场地、设备、天气、安全等多方因素情况下完成的。中国纤维检验局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等单位克服了各种困难推进了储备棉去库存工作,中储棉总公司以政治使命感高度,认真履行央企责任。
再次,是实效。一是在去库存之初,我国储备棉已达到1100多万吨,两年时间储备棉的库存已消耗了一半,储备棉库存已经趋于合理的水平,落实了去库存的工作宗旨;二是储备棉去库存为国内棉纺产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为国内纺织企业的升级改造赢得了先机,具体表现在内外棉价差缩小、国内纺企产销顺畅且盈利水平提升等方面。
最后,储备棉去库存工作也为进一步推进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和探索经验。储备棉去库存本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对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当前,国内棉花产业仍然面临着种植成本高、棉花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以及内地棉花生产不断萎缩等问题,都是下一步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储备棉政策继续发挥推进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
在储备棉去库存政策实施前,整个行业都担忧大量库存对市场形成冲击,如今去库存工作运行平稳、高效,2015年度完成储备棉出库265万吨,2016年度完成322万吨,这是中国棉花发展史上少有的成绩。
储备棉的大规模出库,不仅稳住了市场,最为关键的是整个产业链被完全激活了,纺织企业的效益稳步提升,纺织上市企业的数据“靓丽”,这确实是很可喜的。同时,为应对未来风险,储备棉制度和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为棉花和纺织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供保障作用。
问:国家相关部门是如何配合储备棉去库存工作的?
答:国家储备棉去库存工作是落实中央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和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中国纤维检验局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始终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讲政治,顾大局,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公检和出库作业量大、涉及承储库面广等困难,保障了储备棉去库存工作的顺利推进。
中纤局积极按照承储库点布局,持续优化公检力量配置,多次组织全国范围出库督导检查,重点区域实验室长期加班加点,确保了检验进度。2016—2017年,储备棉总挂牌量737万吨,总成交量近590万吨,日成交率平均为80%;成交企业逾1200家、合同49611个,其中90%的合同到款当日就开具出库单、75%的当日下发出库单认证码。
储备棉去库存工作是在中储粮和中储棉总公司合并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储棉总公司从政治使命感的高度推进储备棉去库存工作的进度。作为储备棉调控的重要执行主体,中储棉总公司按照“计划周密,团结顺畅,措施配套,责任分别”的要求,整个系统齐心推进储备棉出库工作,增加了储备棉的有效供应;在具体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奖惩机制,一库一策,量化管理,加大了督导检查的力度,多次组织全国范围出库督导检查,各出库单位定期组织巡查入库督导,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储备棉出库工作、公检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部分不配合或不具备公检条件的储备库,中储棉总公司安排专项经费进行移库公检;为了方便竞买企业交易,公司推出储备棉出库自助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出库单的电子认证缩短竞买企业提货时间,用人性化的方式鼓舞竞买企业,这也是针对纺织企业资金紧张、货物周转、提货要求较快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