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发布了《储备棉去库存对我国棉花产业影响评价》报告。以2016年4月15日《关于国家储备棉轮换有关安排的公告》发布为标志,我国启动了有序消化储备棉库存工作。报告称,去库存工作两年来取得重大成效,储备棉规模已趋近合理水平,国内棉价运行平稳,内外棉价差缩小,国内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盈利水平提升,为国内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
公告称,储备棉去库存工作是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理念和机制创新的有效实践。本轮储备棉去库存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本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和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精神,积极转变宏观调控思维,努力遵循市场规律,在建立市场化去库存机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和创新:一是首次采取国内外市场联动的轮出底价形成机制;二是明确不对称轮换机制;三是建立常态化轮出决策机制,稳定了市场预期。政策理念和机制的创新,为储备棉去库存取得的一系列成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从成效来看,储备棉去库存工作有效弥补了产需缺口,保障了纺织用棉的供应。自2014年新疆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国内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内地生产缩减,国内产需缺口增大,储备棉发挥了市场供应主力军的作用。据统计,2016年储备棉出库成交265万吨,占当年国内棉花用量的35%,2017年储备棉出库成交322万吨,占国内棉花用量的41%。从成交价看,2017年,储备棉成交折合3128B价格为15962元/吨,与同期商品棉均价15926元/吨持平略有升水,受到用棉企业认可。
同时,储备棉去库存还有效缩小了内外棉价差,为国内棉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赢取了时间。储备棉去库存期间,内外棉价差由之前的2000元/吨以上降到了900元/吨的平均水平,有效提升了国内棉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监测,储备棉去库存两年来,国内棉花与棉纱的价差平均为7300元/吨和7500元/吨,分别较去库存前4年的平均价格高出261元/吨和461元/吨,原料成本低也让纱线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国内棉纱产销率止跌回升,2016年、2017年分别达到99.83%和98%,较去库存前3年的平均水平提高约2个百分点。
受新疆生态的承受能力及内地棉花种植模式的制约,在国内棉花种植技术及内地集约化生产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前,国内棉花的产不足需已成常态,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国内产需缺口均在220万吨以上。但历史经验表明,大量依赖进口会给国内棉纺企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在产不足需的常态化背景下,去库存后如何保障纺织用棉的供应和市场的平稳运行,已成为储备棉政策面临的新课题。